白景明 发表于 2017-3-21 16:17:56

【永徽六年三月十三日·贡院】

本帖最后由 白景明 于 2017-3-27 17:38 编辑

http://www.kim-jc.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206/06/140852hghqk7987zuj3j7s.gif
【永徽六年三月十三日科举考场】
-此番科举由兵部尚书:白景明【主考】

考场规定1.每次回帖时间差不多五天,如果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回帖,请提前告知主考官(点评方式或者QQ联系白景明,人不在可留言或由速配转告)逾期回帖且未提前言明者,相应对你好感度会下降。如是不回帖,便就设定昏厥,送往太医处,以后三载不可参试。2.发帖后不可编辑、删除重发,所以发帖前请仔细检查是否有语病之类的。百度率不可超过20-25%。3.请不要出现生僻字,也不要过分华丽的辞藻,行文流畅逻辑清晰表达清楚你这角色性格还有回答试题就成了!试题在两到三题左右,主要看考官心情及时间。4.其他一切如之前文举武举。考官对此科举有解释权。5.另外科举都是笔试,本官提问后,或者是把题目写在书卷上,大家不是起来回答,而是写在纸上!注意注意!
-时间规定-
1.按照管理以及本官作息安排如下:
入场时间3月21日-3月25日(入场请自报籍贯和名字,允许一个人迟到情况,请自行编辑迟到理由,但肯定会影响最终分数)
第一题目(笔试)3月25日截止到3月31日晚24点
第二题目(笔试)4月1日截止到4月5日晚24点。
-科考名册-楚   砚-文举
纪临隽-文举
裴云璟-文举
墨星旧-文举
白盛宁-武举
佟   煜-武举

白景明 发表于 2017-3-21 16:19:14

——————永徽六年三月十三————
【新皇登基,幸任第二届科考主考官,一年多前的旧伤虽未好的彻底,可也算是不影响行动,只是再去打仗,只怕有些力不足心,如今做些这样的事情也才显得轻松一些。】

【这些科举有侄子白盛宁也在其中,虽为亲侄也不曾透露考题,还是相信他的能力。三年里的盛循一举状元也是给我白家争了不少光,宫里的姑母看到也会欣慰吧。】

【如今自己也已不惑之年,却没有几个得力的助手,是多该看看这些年轻人了。】

【三月十三一早就沐浴更衣,为大奡的未来择可用之栋梁。一早来到科考院内,虽尚未有学生,却觉此地格外严肃。待手下都布置妥当,端起呈上的热茶喝了一口,才示意那些学子进来。】

墨星旧 发表于 2017-3-21 18:31:15

【三月十三,春闱如约而至。星旧准备妥当一切,便往贡院而来。贡院之外陆续有人等候,星旧择了个地方静候贡院大门开。过了两刻钟,贡院外已聚集了不少学子,而大门也开启了。】

【星旧望向四周,有家人鼓励打气的,有暗自鼓舞的,自己虽是独自一人,却也士气满满。竭尽所能取得功名,是星旧唯一的目标。长舒出一口气,星旧踏入贡院。】

学生豫州墨星旧,拜见大人。

楚砚 发表于 2017-3-21 23:58:36

【十年寒窗,终为一日朝,数不清已有多少个夜晚都会梦到这一日的光景,黄粱星境中,似能看到爹娘兄姊欣慰笑容与弟妹欢呼雀跃,时至今日,双亲皆去,虽心有遗憾,却也必得为兄弟姊妹们的未来去拼上一遭了】

【科考前七日便早停了课业温习,只去京郊山野游了几番,时至今日,心已沉静如水,再无杂念,昨夜整晚安眠,今晨起了个大早,精神甚好,只着杜若梳洗整装,发冠系佩一丝不苟,立于镜前自省片刻,视镜中人一如既往的坚定,安心出门往贡院去了】

【入得贡院,随众进到正堂,拱手朝堂座上的考官见礼】

学生凉州楚砚,见过大人。

【垂首拜礼,忽想起白兄来,不知那日他身于考场之内时,又是作何感想】

纪临隽 发表于 2017-3-22 08:45:29

【盼了许久的这么一天,终于到的时候,才发现并没有多特别,和往常一样的早起,用过早饭,在仔细检查了下要带的东西】

【便和爹娘告辞往贡院去】

【一路人不少,倒是没看到小璟的身影,怕是耽搁了些吧】

【反正时间尚早,应该没什么事的】

【随众学子进了贡院,朝上位考官大人见礼】

学生兖州纪临昱,拜见大人

裴云璟 发表于 2017-3-22 09:18:12

【昨夜早早就寝,然于床榻间辗转反侧至丑时,方沉沉入眠,醒来后,倒也精神尚佳】

【晨曦微露,与爹娘辞别,只身前往贡院】

【至贡院,人流涌动,寻表哥身影无果,却见门已大敞】

【想必他已经进去,不做多想,只深深吸气,定了心神,方提步踏入】

【入正堂,见考官,躬身行礼】

学生幽州裴云璟,拜见大人。

佟煜 发表于 2017-3-22 09:46:44

【三月十三至,依时入贡院。】

【迷茫是当即感受,但思及公主,又似乎有些清明。】

【闻声回神,亦随众见礼。】

长安佟煜,见过大人。

白盛宁 发表于 2017-3-23 00:24:27

本帖最后由 白盛宁 于 2017-3-23 09:18 编辑

【清晨踏上,行人寥寥无几的街头巷尾,这样的安静,倒让烦躁的心情舒缓了不少。】
【迈步踏进贡院,见早已经有不少举子静候于此,或是紧张或是从容,当真是呈尽众生百态】
【粗略环顾四周后,才入正堂,走上前,心里虽略微有些不自在但同时也略显新奇地顿了顿,稍稍凝定神容,垂目敛容,方才向考官长揖为礼道:】
学生青州白盛宁,见过主考官。

白景明 发表于 2017-3-24 19:04:33

【看到考生们依次入场,对考生们的见礼一一点头示意,考生即为考生,更是大奡未来的栋梁之材,这其中又不知能有几个官路顺当的才能坐的长久啊。】

【让考场的监考们将文武考生分开落座,待考生都入场坐稳后,方看了看考生们,想当年何人不是如此过来,只是有些官途顺当才能走的长久,而很多人在科考之后就不见身影,是无机遇还是无作为,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明白。】

【今日的考生分出了文武之分,三年那次的科举,据说是根据题目直接定出的方向,想来想去多有不妥,这次便想了分开出题的事情,科举看中的是学生的文采,和他思维逻辑的方向,为的是各司其职不偏不倚。】

【再次让监考们检查了各位考生面前的笔墨纸砚后,将早已准备的考题打开,挂在最前面以便考生看题目。】

这是今日的第一题,各位考生都仔细研读题目,结合自身或是你所认为的观点,作文。一炷香后各位考生及时停笔,由监考收卷。

文科第一题: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武科第一题: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注:各位写的是文章,第一,文章有题目;第二,整篇文章中间请不要穿插心理描写,心理描写可放之前或之后。

白盛宁 发表于 2017-3-25 00:10:37

本帖最后由 白盛宁 于 2017-3-25 00:13 编辑

【胥吏呈卷,阖目端坐,静聆题旨“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微楞,目光落回卷面,思量片刻,舒眉折绪,复正身,展平卷纸,以镇尺压之,稍加思忖,濡墨毫锋,悬腕落笔】

题旨“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意为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敌我交战,若非避无可避,出征为下。于我看来,着实是至理名言。
经济,政治,军事三者都是敌对双方为了保有或扩大现存利益而进行斗争的手段,战争是最后的手段,也是代价最大成本最高的手段。
所谓伐谋,谓之谋略,意,不战而屈人之兵。想李唐开国,百姓久经战乱,此时突厥竟乘我中原疲惫,突厥颉利可汗曾亲率大军15万入攻并州,掳掠男女5000余口;又曾率骑兵10余万大掠朔州、进袭太原;更于太宗皇帝刚刚即位之时率兵20万直逼唐都长安城外渭水便桥之北,距长安城仅40里,京师震动。太宗被迫设疑兵之计,亲率臣下及将士隔渭水与颉利对话。颉利既见唐军军容威严,又见太宗许以金帛财物,与之结盟,表示臣服,才领兵而退,这就是历史上的“渭水之盟”。也是伐谋之典策。
战争一旦开始,敌我双方便要募集士兵,便要征集粮草。。。种种需求不仅仅是远方征战的将士们要付出不轻的代价,即便是未曾参战的百姓,也在承受莫大的负担。家中男丁被征走,妇孺便要扎紧了衣袖去进行繁重的体力劳动。
未直接参战国民则需要负担这些人的粮食和军需供应,于国于民都来说是莫大的负担。特别是双方陷入长久僵持,几乎所有国内资源都会被投入战争以搏取最后的胜利。把敌人拖入战争泥潭,靠拼国力,拼消耗,取得最后的胜利。代价何其巨大?细心想来着实是触目惊心,正所谓:满目疮痍不忍闻,乡村十室九空城。
兴兵作战,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听上去,似是很不错,然而于现实中,这些往往都是建立在不得为而为之的情况下,若当权者仅凭喜恶肆意开战,以史为鉴:隋帝三征高丽,勇可谓之勇,却将中原打的是十室九空,百姓苦不堪言攻城略地无疑是危险最高,成本最大,收益最小的一种情况,最可怕的情形就是陷入持久战中,就是这样,才有的亡国之危啊。
太宗忍一时之气,结渭水盟约,待日后,众所周知,称“天可汗”为天下共主。
故,上兵伐谋代价最小;其次伐交带来的成果就比伐谋小,代价也更高,操作不当的话会引发战争;其下伐兵的成本更加大了,危险也很大。
发奋图强,积蓄实力,防患于未然,这就是上兵伐谋。不仅代价最小而且获益最多,何乐而不为呢。

【书罢,搁笔,铺卷检览,并无错遗,合卷递交。】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永徽六年三月十三日·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