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煜 发表于 2017-3-26 22:27:22

【望题,思虑半响,研磨提笔,落题《论战》,续写而下。】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择自《孙子兵法·谋攻》,所述乃指作战策略优劣等次,最优以谋伐之,次之以交伐之,再次以兵伐之,最次以攻城而伐。
攻城而伐费兵费力,乃最蠢亦最难取胜之法。
伐兵之计,虽可阻敌一时,却难免耗时长久,即便取胜,却难以避免损耗自身兵力,故不可单行之。
伐交此途,一则以己国与盟国之力予敌国压力,或致以力量均衡,从而达成速战速决之意图,二则坏其结盟乱其盟心,使其自乱阵脚。然此法具一定风险,稍有不慎,适得其反,故胜率难以保证百分百。
而以谋而伐,以己谋略,乱敌之谋略,破敌之意图,此途较之伐交更能快速乱敌阵脚,一旦敌军陷入此境,破敌而击溃之,虽难至手到擒来之易,却有直捣黄龙不难获胜之意。
然,谋不可缺兵,再以交相辅,三管齐下,堪称上上之策。
古有诸葛孔明,一语道破未来三分天下的战略格局,让刘玄德明其目标。而后诸葛孔明以排兵布阵之法,再辅以结盟吴国、故纵曹孟德等计谋,终致刘玄德成功三分天下。由此可见,谋、交、兵,缺一不可。
由小可观大,借大亦可鉴小。
未战,可以谋以交避战;已战,该以谋以交使兵胜战。”

【至此停笔,复望通顺,便落笔合卷,待监官收取。】

楚砚 发表于 2017-3-27 00:06:28

【此次考官正是白兄伯父兵部尚书白景明,据闻此人乃白氏这一辈中的翘楚,才近不惑之年已官拜正三,不由得多打量了几眼,眼见着堂上之人神情肃穆,颇为郑重,如此看来,倒也是一刚正不阿的磊落之人,拜礼后入场落位,正襟危坐,待其出题】
【未几他便将考题亮出,凝神看了文试首题——“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只觉此题与我等堂下考生颇为贴切,若要入朝为官,要的不正是这般坚如磐石的心性么?遂思忖片刻,理清脑中思绪,方开始提笔作答】
石赤不夺,不可转也       先秦吕子有书《吕氏春秋》曰:“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后北齐有刘昼著《刘子》曰“丹可磨而不可夺其色,兰可燔而不可灭其馨,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金可销而不可易其刚”,其意均旨在赞伯夷、叔齐坚贞不屈之高节,故世人当以恒持本心之德行为榜,以不磷不缁之品质为倚,方能行君子之事,扬美德之名。
       为君子者,自当效孟子所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如此方谓之大丈夫,行明正之事。人若立志不坚,则终不济事,行道有难易,然能自强不息,则其至一也。孙膑自幼修习军家兵法,虽受膑刑身残仍致力于此,后有《孙子兵法》,终助齐奠定霸业主;司马迁立志承父业著史书,经大刑亦穷毕生心力著就《史记》,终成史家绝唱;陶渊明秉性高节,宁辞官归田而不为五斗黍米折腰,终成诗赋之大家。荃荪孤植,不以岩隐而歇其芳;石泉潜流,不以涧幽而撤其清。故世人若欲行君子之道,当匪石匪席,秉木人石心,持之以恒,志坚行苦,方可全旁人不能之事,为人上之人,成大业之事。
       为臣子者,自应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汉时苏武牧羊,宁折不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留匈奴逾十九年而持节不屈,终列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宋文天祥虽兵败为俘,却留“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容就义,名留青史,得谥忠烈;唐有魏征直言纳谏,虽犯天颜而不惧,令太宗奉为知得失之明镜,共创贞观之治。是故自强为天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为臣子者,应磨而不磷,涅而不缁,以滴水穿石之志,助就君主宏图之治。
      俗言曰“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为山者基于一篑之土,以成千丈之峭;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故石赤不夺,而心不可转也,为君子须得驰而不息,锲而不舍,为臣子更须心坚石穿,持之以恒,如此方能成人,能为人臣。
【奋笔疾书少时,行文一气呵成,自观了片刻,查无遗漏,方落笔待敛】

裴云璟 发表于 2017-3-27 17:44:10

【静思片刻,方执笔,落题《本心》二字,复添墨而书】

此句,典出《吕氏春秋·诚廉》,以石坚丹赤位为喻,比固守本心者也。

昔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隐居首阳,虽死不屈。正可谓石可破,却不可夺其坚;丹可磨,却不可夺其赤;人可亡,却不可忘其本。

何谓本心?学生以为,为义、为民、为国乃官者之本心。孟子曾曰:“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若因荣华富贵,高官厚禄而弃义、民、国于不顾,便是失其本心。

故,为官者,需秉持本心。

于内,应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不卑不亢,不偏不倚。昔有战国屈原,面对家国日衰,誓死以谏,虽遭流放,却拒投他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坚与赤,性之有也。我等学子,此时心中自有明镜高悬,彼时入仕,如何秉持本心,当成为重中之重。唯有时时自检其行,三省吾身,方能持以本心。

于外,则当不因他物乱心神,移心志。世俗尘世,诱惑种种,唯坚忍不拔者,方能恪守本心。宋时苏轼虽仕途不顺,亦可笑立于逆境之中,造堰闸,建堤坝,造福于民,不忘本心。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何为本心,此可谓本心也。

为人臣者,固守本心,方得始终。

【止笔,审查无误,交卷】

墨星旧 发表于 2017-3-28 11:07:54

【静立,待至放题,心中思绪万千。“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典出《吕氏春秋·诚廉》,道的是以石坚丹赤为喻,明高风亮节永存,不因外界影响而失的理。转而言之,就是本质不随外物而变更。引申而言,意在保护初心不变。】

【而星旧的初心,却算不得多么高洁。如是一想,便有些怅然失措。参加科举,难道只为儿女之情?不,星旧暗自摇头。科举、仕途,究其根本,为国为民。是了,为国为民。】

【研墨、提笔、落字,题《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伯夷叔齐,一心为仁德之政,无仁德,宁死以守节。二贤者,始终不曾忘却高洁初心,然过于固执,只执着于仁德二字,而并非出于仁德之意。武王伐纣,用以手段,为的是反商之暴政,却非是无仁无德。于当时境况下,单凭仁德二字,难以反暴政,然二贤者却以为武王无德。故,余以为,伯夷叔齐之心可赏却不可全鉴。

为官之道,亦如仁德。

为官者,当效力朝廷,为社稷贡献己身。然,社稷根本乃是民,为社稷即为百姓。为官,不仅是为朝廷官者,更是为民之官者。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喻即民。为官者,当以民为本,护民周全,使民心向朝廷,方固社稷。

然,为官必见功名利禄,钱财权势,而为官却确实少不得此些。故此时,便须得为官者牢记初心,不忘不负,矢志不移,有始有终的坚持下去,才会取得好的结果。

凡世人,皆重利益,而不忘初心,守住初心,所得便只为益,益国益民。

【通读罢,长舒出一口气,停笔交卷。】

纪临隽 发表于 2017-3-31 15:05:27

【观题良久,方提笔,取了这二句的出处为题,写下题目《诚廉》,而后继续写】

诚廉

诚廉,诚,信也;廉,清也。以诚为本,以信为天,清者自清,廉者自廉。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非有心智者,不过一石、一丹之性,其受於天也,非择取而为之也。而君子洁身自好,其言行品性也应如此为之;若不能如此,岂非不如一死物。

为君子者尚且如此,为臣者更应如此,不过人非草木,心志受外物影响太重,虽有洁身自好的初心,怕受他物影响改变,昔日包拯大人,廉洁无私,尚且担忧后世子孙出现不肖之徒,写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如此可见虽有初心,但亦要有能持之以恒坚定下去的决心。

为臣子,其所见所闻比之常人更多,所受诱惑更甚,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说来容易,做起来却并非如此,能时刻保持诚廉而不动摇者,有,但定是放弃许多利诱,有许多不谅解者。但钦佩者、赞扬者却更多,这也是古往今来,如此多的君子、廉臣流芳百世为人称道之因,众所周知古往今来,数不尽的士者大夫、贩夫走卒,但在百姓口中、文人墨客笔下一直传唱的还是那些能将本性保持下去的。

当政之要在于兴一方,为政之要在于敢创新,治政之道在于求民安,而施政之本在于洁自身。臣子者只有洁身自好,不为利诱驱使,才能治政、为政、当政。

水滴石穿、铁杵成针,诚廉二字,虽写之易,而行之难,但有一颗坚定的心,定能保持下去,达成这诚廉二字。

【写完,放下笔】

白景明 发表于 2017-3-31 16:29:49

【一炷香的时间,对于我而言,是有些长了,可对于这些学生而言却是短暂的,今日的一炷香时间可关系这未来如何。从主坐上走了下来,看看学生们答得如何,却是看到了一位考生奋笔疾书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文章倒是没有仔细看,只觉这胸有成竹的样子倒是很让人赏识。】

【再看盛宁也仔细的写着文章,白家鲜少有从武之人,能牵扯从武的也不过是叔父白承光和自己,都在兵部任过职。也不知盛宁的将来如何。不过都是我白家的儿子,差不了。】

【看着这些考生埋头写着文章,只有一位不紧不慢,也不知是为何,心中还为他着急。到底时间还是有的,也不能督促其,转了一圈后,这才回到上座。】

【等着一炷香的时间已经差不多了,起身看着有些人还在写,有些人在复看,有些人早已将卷子放在桌角等着监考去收。】

【一炷香的时间已经到了,好在这些考生也都写完了,这才让考生就在座位上休息片刻,等监考们收好卷子,休息也差不多,才将第二题打开。】

这题是谈见解,同样是一炷香时间,还望各位考生抓紧时间作答。

文科考题:结合上篇考题“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所作文章谈“良禽择木而栖”之见解。
武科考题:古人有云:“大丈夫能屈能伸”,又云:“士可杀不可辱”,其意是否相悖,就此谈见解。

纪临隽 发表于 2017-3-31 16:57:27

【一题才答完,二题便发了下来,倒是没想到二题竟然和一题环环相扣,还隐约中有些相互的意味】

【倒是有趣的很】

【这次倒是没耽搁,提笔就写了起来】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为贤臣君子者,要做到洁身自好,不为利诱驱使,保持诚廉,勿忘初心,于国于民恪守准则去治政、为证、当政。

而恪守保持的过程中,势必会很艰难,而既然如此在最初选择时,就应该好好选择能发挥自己才能的明主来,其意思与“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其实并不违背,而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系的

《吕氏春秋》中提到的伯夷和叔齐就是例子,他二人有着高洁的品性,不愿为王位互相伤害,在选择中,选择了文王,而文王去世,继承者性格暴力,其二人不忘初心,并没有选择其,而是甘愿归隐山中,哪怕是饿死也不惜。其二人不就是很好的体现了“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和“良禽择木而栖”两句话

良禽择木而栖,是贤臣选择明主而事,而非为了自身趋炎附势、见风使舵、随波逐流,其含义并不能等同

如今政通人和,百业俱兴,我等择明主,怀初心而来,欲为民为国做事,以诚廉为念,严守自身,为民安、为君安、为国安

【落笔】

裴云璟 发表于 2017-3-31 21:41:59

【未料两题竟互有关联,挑眉,方才自己以本心为题而论,若谈及“良禽择木而栖”,亦可与之呼应】

【思忖片刻,方研磨而书】

良禽择木而栖之。此句重在“择”之一字。择之正谬,莫过于“明己”二字。

“明己”二字,即知晓本心之所在。知晓己之本心,方能知晓“木”是否适己所栖。学生曾提到,官者之本心乃为义、为民、为国。君主之本心,莫过于此。

故为官者,须心悬明镜,辨是非,明事理,以己之本心衡量君主之本心,方得以择明主而侍之。

且学生以为,得以辅佐一位志同道合的明君,乃为官者之大幸。若所择之主昏聩无能,宁可隐居一生,也不愿助纣为虐,与昏聩者为伍,违背官者之本心。昔伯夷叔齐品行端方,择文王而栖,未料文王身死,武王伐纣,天下归周。二人不愿侍奉武王,宁可不食周粟,隐居于首阳山上,虽死不屈。后人以“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歌颂二者,亦可体现“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之理。

仲尼拜访卫国后,以“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劝诫子弟离开卫国,另当择明主而侍,可谓适则留,不适则舍。而当今大奡,君主贤明,源清流净。所谓源清流净,方能上下一心。若上有明君为国为民,下有臣子三省吾身,时时自检其行,持以本心。大奡定能国泰民安,日渐强盛。

【搁笔,长舒一口气,阖卷静待】

墨星旧 发表于 2017-4-1 09:50:15

【一题续一题,第二题入目,不得不叹考官心思之密。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但凡士者皆望能得明主,以己才辅之,实现己之报负。思虑片刻,放提笔书道】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优秀的禽类会选择理想的树木作为自己的栖息之地,而优秀的人才更会选择明主以施展自己的才华。自古的大智慧者,皆有此心。

《左传》有录:“孔文子之将攻大叔也,访于仲尼。仲尼曰:‘胡簋之事,则尝学之矣;甲兵之事,未之闻也。’退,命驾而行,曰:‘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孔大圣人明确表明自己对战争杀伐之事不感兴趣,但因为自身地位的原因,既然无人赏识自己,那只能是另走他路即“择木”。
孔大圣人之意,君子遇事之时应看清在哪里才能使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最大程度的发 挥,这便是“择木”。

而现如今,天下太平,百姓安乐,自无战争杀伐之忧,然平静的水面之下,亦是会有许多波浪漩涡,一如太平盛世之中,少不得包藏祸心之人。

我等于此,便是心怀抱负,欲以己之才为此太平盛世锦上添花。且不论最终结果如何,但只求无愧于心,尽己之能,实现初心抱负,以使社稷坚固,百姓无忧。

【停笔。星旧知,此次科举该是接近尾声。之后,便只有静待结果了。】

佟煜 发表于 2017-4-1 10:28:16

【收卷后,又休息了片刻,第二题就展出了。心中衡量之下,提笔。】

大丈夫能屈能伸,立大志者,以“屈”处世;成大业者,靠“伸”显才。“屈”是遇锋芒时的避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伸”是看时机而动,即识时务者为俊杰。

士可杀不可辱,士子宁可死,也不愿受侮辱。二者看似矛盾,但实则并不相悖。
以战场为例,敌众我寡之时,行能屈能伸之道,待到援兵到来,或者想出应对之策后,方迎敌而战。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于国于民于己皆是益事。断不能逞一时之勇,陷军队于不利之地。
而倘若在战场上不幸被俘,定会遭受刑罚折磨甚至被处死,这等侮辱算是轻的,左右不过一死,而有些许侮辱如招降,便是对于人格的侮辱,面对此,作为一个爱国之士,当严厉拒绝,甚至应当不惜以死明志,让那些敌狗知道,我大奡将士皆为硬骨,可杀不可辱。
于吾眼中,大丈夫当能屈能伸,亦当可杀不可辱。

【心血澎湃,似是身至沙场。半响定心,搁笔静侯。】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永徽六年三月十三日·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