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砚 发表于 2017-4-1 11:26:58

【一题答毕,未几考官又亮出二题,静观题面,勾唇一笑,这两题出得甚妙,不由抬头看了堂上白尚书一眼,心道此人倒是颇为诚善,我等学子尚未从仕为官,他便以考题寓今后为官之道,如此既存了取才之心,又警醒我等,确是一善举】

【如此想着,下笔亦是轻快了些】

儒圣孔子有云:“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而后有”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之名句。此言旨在宣明有才者当知己而搏,择一明君,从一而终。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所言已明,石可破且丹可磨,可破可磨亦即对应于臣择明君,不夺坚赤则为臣子本心,为臣者自当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己任,事明君而达济天下。

臣可忠而不可愚忠,忠者自流芳千古,名留青史,愚忠者非为国之所祸,亦为民之所祸。楚汉相争,韩信初于项羽麾下,虽以平天下、安民生为信念,然项王刚愎自用,不能善用贤能之才,韩信抱负无以施展,后择明主刘邦,助其夺秦立汉,开创新朝,予以百姓远离战乱纷争,而得安军乐业,自成三杰之一,匡扶汉室,为一代兵仙神帅。

《周易》有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君子者应以石赤不夺坚韧之毅力,循从天道运行发愤图强,为臣子者更当以虽磨不磷之信念顺应明主,事贤主而成民生安乐之天下。

是故,“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一言与“良禽择木而栖”实为共进之意,而非对立之辞,我等学子自当以之为信奉,秉承爱国爱民之心,事明主行安民乐民之事。

【致此落笔,静候佳音】

白盛宁 发表于 2017-4-1 11:33:30

【二题已出,静思片刻,心有成竹,方提笔作答】

古人有云:“大丈夫能屈能伸”,又云:“士可杀不可辱”意似相仿,实不同,故两者并不相左。
忠,孝,义,仁,是谓“丈夫”之论。
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学生以为,应指:在自己的目标与忠孝义仁四,无冲突时,能屈能伸,避免无谓的纠纷。一如韩信胯下受人辱没,其无违上者,且彼亦不纯以媚敌,乃钻人裤裆,乃是心有远大之志,小不忍则乱大谋。
而第二句:“士可杀不可辱”当为: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则在另一事上丈夫必行也,亦以韩信作例。
若非胸中丈夫勇气与信心未绝,早屈矣,早移矣。这般,又哪来的什么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想沛公在那等艰苦之境里,己之信心早失,然韩信未失,相反,其报而必胜之心力,亦以其报与志,让自己尚不能屈。
同一人,却于同境遇下行不同之事,对比鲜明,谁言信非大丈夫?二事结果相同,无矛盾可寻、故无隙也。
若信钻人裤裆仅为媚人,又何来如今“兵仙”美誉。
故,“大丈夫能屈能伸”与“士可杀不可辱”并非相悖之句。
人之所为,标准并无固定之说,须看汝何欲之。
一曰:才者,于大环境之下,可屈一时,不可服一世;二曰:尊者,对汝之所为,告诫,莫要行侮辱之事。
然,对此二事之择,视人而定也。
依学生之见,人之行世,当有尊严,所行之事,不应违背圣贤所教,当时刻铭记忠义仁孝,不可因一时事务所蒙失了丈夫自尊;然也当谦虚行世,对人和煦,不应口口声声说什么大丈夫所为,而为自己的卑鄙寻借口,失了君子之道。
我辈行世,应有丈夫胸中豪气尊严,不可因恶欲自烂矣,也应谨记谦卑,不可横冲直撞,傲慢自大,行鲁莽之事,唤勇气之名。
“大丈夫能屈能伸”,又云:“士可杀不可辱”两者均要行,两者均要记。

【答题已毕,微吐浊,坐于位上检数遍,无误之矣,遂放下手中之笔,静待之】

白景明 发表于 2017-4-2 13:19:43

【第二题一出,考生便开始答题起来,看来他们还是都有自己的见解,思路清晰。看到考生们如此,也更放心他们能为大奡带来一个更好的未来。】

【一炷香后,让监考将考卷收了上来,看着考生们有的笑着离开,也有表情不明其情绪者,收好卷子后,道】

各位考生回去等消息吧,三日后放榜,愿各位都能高中。

【后,拿着考卷离开考场。】

——————结束——————

白景明 发表于 2017-4-4 17:06:08

------------------------放榜-----------------------
状元:楚砚
榜眼:纪临隽
探花:佟煜
进士:墨星旧、裴云璟


永徽六年六月初一上任
楚砚 任 正五品兵部侍郎
纪临隽 任 从五品礼部员外郎
佟煜 任 正六品北军昭武校尉
墨星旧 任 从六品大理寺丞
裴云璟 任 正七品刑部录事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永徽六年三月十三日·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