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垏 发表于 2016-3-16 17:12:43

【武德二十四年三月十三日·贡院】

http://www.kim-jc.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206/06/140852hghqk7987zuj3j7s.gif
【雍宁帝·武德二十四年三月十三日文举】
-

考场规定1.每次回帖时间差不多七天到九天,如果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回帖,请提前告知主考官(点评方式或者QQ联系)逾期回帖且未提前言明者,相应对你好感度会下降。如是不回帖,便就设定昏厥,送往太医处,以后三载不可参试。2.发帖后不可编辑、删除重发,所以发帖前请仔细检查是否有语病之类的。百度率不可超过20-25%。3.请不要出现生僻字,也不要过分华丽的辞藻,行文流畅逻辑清晰表达清楚你这角色性格还有回答试题就成了!试题在两到三题左右,主要看考官心情及时间。4.其他一切如之前文举。考官对此科举有解释权。5.另外科举都是笔试,本官提问后,或者是把题目写在书卷上,大家不是起来回答,而是写在纸上!注意注意!
-时间规定-
1.按照管理以及本官作息安排如下:
入场时间3.17-23日12点(入场请自报籍贯和名字,允许一个人迟到情况,请自行编辑迟到理由,但肯定会影响最终分数)
第一题目3.23日13点-30号午12点
第二题目3.30日13点-4月6日12点
-科考名册- 裴世晋/十七岁    籍贯幽州弘农郡
白景明/十八岁    籍贯青州浚启郡
李殊/十九岁    籍贯长安襄阳郡

白垏 发表于 2016-3-16 17:13:16

状元:白景明武德二十四年六月初九任正五品吏部郎中
榜眼:李殊武德二十四年六月初九任从五品右京辅都尉
探花:裴世晋武德二十四年六月初九任正六品礼部主事

白垏 发表于 2016-3-16 17:15:06

【接圣上旨意本次科考由自己和秦大人主持。一早侍卫巡逻回复后,我便坐着轿子到了贡院内】

【入院内,两边是维持秩序的侍卫,瞧了眼身侧的秦大人,朝其点了点头,算是问好了】

【瞧了眼香火,时辰亦是差不多了】

开院门。迎学子。

裴世晋 发表于 2016-3-17 10:02:36

【深吸一口气,原本自己对做官的兴趣不大,但是想到这样可以摆脱了家里】

【也不失为一件幸事】

【备好东西,按时到考场】

【待大门开启,按着队伍依次入内】

【对上位孔子像拜,在对主考大人依次行礼】

李殊 发表于 2016-3-17 10:24:22

【本是二十三年就要参加的科举,奈何因各项事情推延至二十四年,今年的文举武举说是汇为一场科举,题目涉及文武,只是省去了射箭等项目,这才放心的去科举。】

【也好是推迟了半年,才给了我更多时间去复习,也比去年多了点信心。】

【这日一大早就起来,去爹那里拜见过了后,早早的往科考院去,心中怀揣着激动。】

【看了看早有道来的考生,也只跟着一起在门外候着,打量着四周,环境还算不错。正四处打量,那边说已经开门迎学子,这才过去跟在队伍里依次入内。】

【正当抬头拜见考官大人是,才蓦然发现原来考官是姑丈,之前怎么一直未听说,不过大姑最近也没有回来过,自然没有人跟我提及,倒是小明那小子,怎么不告诉我。】

【心中正犯着嘀咕,这边就到我拜见考官大人了,还是规规矩矩作揖道】

学生长安襄阳郡李殊,见过考官大人。

白景明 发表于 2016-3-17 10:35:45

【一大早的就被叫了醒来,还带着困意慵慵懒懒,小丫头一直在旁边催促说今日非同一般,是科举的日子,方一个激灵的从美梦中醒来。】

【去拿清晨的泉水洗了脸,冰凉刺骨,也好让我清醒清醒。我怎么会把这么重要的日子给忘了,早饭桌上不见爹的人影,说是一早的就出去了,我爹也真是的,怎么出去都不把我叫上一起,应该给我说说这科举的着重点,应该注意什么,我还是我爹的亲儿子吗。】

【饭也没多少心思吃,只吃了几个包子,就说要走,一路上心中全是对爹的抱怨,别人家的孩子都是科举之前被千叮咛万嘱咐的,我们家的孩子去科举怎么这样寒酸可怜。】

【马车慢慢悠悠好不容易到了地方,刚下车,已经有学生往里面走去,看来是都要开始了,还好没迟到,不然回去又要挨一顿臭骂。跟在队伍的最后,进去。】

【学着前面的学生拜了拜孔夫子,跟着进去时,其他人都已经开始拜见考官了,等着一个一个说完,才能轮到我,看看还有会时间,让我看看考官是不是爹的好友。】

【这不看还好,一看真是吓了一跳,这上面站着的不是我爹还能有谁,我爹他,怎么会是考官?!一时发愣,还好旁边引导的人来撞了撞我,才发现到我了,皱着眉道】

学生白景明,拜见考官大人。

【一时因着懵了,连祖籍都忘了道出。我爹怎么会当考官,为什么一点风声都不给我透露。转头看了看表哥,他那个好像带有埋怨的小眼神,我只得一脸无辜。】

白垏 发表于 2016-3-17 10:53:58

【看了眼景明,朝他点了点头】

【待学子皆入位。点上香,掀下画卷,言】

这是今年科举第一题。

‘有征无战,道存制御之机;恶杀好生,化含亭育之理。顷塞垣夕版,战士晨炊,犹复城邑河源,北门未启;樵苏海畔,东郊不开。方议驱长毂而登陇,建高旗而指塞,天声一振,相吊俱焚。夫春雪偎阳,寒蓬易卷,今欲先驱诱谕,暂顿兵刑,书箭而下蕃臣,吹笳而还虏骑。眷言筹画,兹理何从?’

各位学子可以开始了

裴世晋 发表于 2016-3-17 11:17:42

【看题目,静思片刻,提笔写道】

大奡自北部、西部皆与他国接壤,边境之地兵戈不断。

而其中又数北方游牧民族好战,武德九年,匈奴鲜卑之战,死伤无数,当时鲜卑求助使臣更是被匈奴人杀害在我大奡境内。因与鲜卑交好,而匈奴气焰十分嚣张,当时由裴将军率大军出征支援取得良效。

但兵戈之争于国于民皆是祸事,能避免不失为一件幸事,而罢战息兵运筹之法,皆需因地制宜,取两国之需,而罢战息兵不是一厢情愿的事,他国一方屡屡背弃盟约,侵扰边地,如是那样,也应劳师备塞,取能人将士一鼓作气惩之

有道是弱国无外交,即使为了百姓和平,免于战乱,军队建设也应强固有力,以免他国乘虚而入,随意践踏盟约。

【写罢,落笔】

李殊 发表于 2016-3-17 17:07:41

【考官大人已经出了题,言及是近来朝堂之上关于边塞战事的问题,我大奡兵强马壮,如何不能一战威风,让边塞小国以为我大奡怕了他们,可今日的考题是如何通过出使来罢战息兵,那可就不能如我所想只去一战。】

【想了又想,边塞小国都是游牧民,教他们好处不就行了,他们听了我们的也该安安静静,这是为百姓所想,若他们不同意,那就是昏君。若他国的是昏君,我们出兵便是做了好事,让他国百姓不再受苦,也收了民心】

【这样一想,还真是这么回事,提笔开始写了起来】

边关事起,若杀戮无数,则民不聊生,若不动兵卒,则助他国势气,然他国也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对我国边境来犯,如此以往,骚乱不休。未能得以贤明且被论我国将士不济。

学生以为,战是必而战之,我大奡将士之气势不容他国小觑,边塞小国也会惧我国威不得放肆。然我国愿意出使边塞小国,为大度之举,边塞小国或为游牧为生,或为事农为主,何不以牲畜圈养防疫相而告之,以农作种植精髓相而授之,与民生息息相关,而不能答应其割地让城之贪念。若其君主为明君,则虑其重而收兵互好,若为昏君,则我大奡出兵只为救百姓于火海。

【看了看答的题,算是满意,将答卷交了上去。】

白景明 发表于 2016-3-17 17:14:43

【本是一个不安的心,没有想到今日的考官居然是爹,直到爹对我点了点头,也才安心,看来他还是关心我这个儿子的,低了低头深呼吸,稳了心思好好的应对这次科举。】

【听到爹出题,什么有征无战,道存制御之机,仔细的看了看题目,原是说的不战而胜,不战而胜,则必有让他国所能诚服的,不然谁会甘心不战而收场,若是如此,也不会有边塞来犯。】

【追其根本,征战的最初是因为贪念,想要收复更多的地,然而常年的征战,会让一个国家国库空虚,赋税沉重,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贫穷的背后,征战的目的就是为了掠夺金银钱财。而对我我国的周边,更多的是因为金银之需。】

【若是能国与国之间互通友好,往来贸易,之间的关系相处融洽,在经济、文化上有了交融,又怎么会再有心起战事。这不就是不战而胜。提笔写下】

有战事必然有杀戮,战争起于好胜之心,贪于广收城池,而经久之战只会引起国库空虚,赋税沉重。百姓赋税严重,苦不堪言,此时战争又起于贫穷落后,若繁荣昌盛,国泰民安,何故起战。

史书记载,边塞百姓多为游牧业而生,性淳朴,多为金银米粮只需。出使边塞,可与边塞小国谈及互通有无,往来贸易,不论丝绸,苏绣,香米等,而边塞牛羊肥鲜,流入境内必为我国子民所喜,有来有往经济互通,如此长久,我国文化渐流入边塞内,引入边塞精髓,和睦相处。

且不减弱我国兵力,不撤边塞防守,不论何国百姓出入,皆应遵守当地法礼,如有百姓扰乱友好关系,则交由祖籍所在国评理处置,以示尊重。如此一来,与各国之间互通经济文化及律例,且让他国不敢妄动。

【看周边的学生都已经交卷,这才赶紧过去把卷子教了上去。】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武德二十四年三月十三日·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