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宋✘ 发表于 2016-3-17 20:48:28

【待一炷香毕,试卷收起,这才清了清嗓,开口道。】

中庸有言“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请众位学子谈谈对此如何理解即可。

【言罢,命人点上第二柱香。】

李殊 发表于 2016-3-18 19:02:01

【第一题答完了,看了看他们也都答完了,也不知道这次怎么样,心中多有忐忑不安,再想想,都已经答完了,再想又不能解决什么。】

【再听大人又说了第二题,是有关于君子,这些年纪大的考官,总是喜欢问这些做人的道理,看了看考题,再看他过去点了一炷香,开始考虑起来。】

【这道题看似简单,却不知道从何答起,眼看半柱香的时间已经过去了,拿起笔来写下】

学生以为,如今儒学在我国泛行,学君子之道更为多数,然并非人人皆有君子之心,更有世人而言君子与小人之区别而论的君子,却不能做到平和自清,不随波逐流。固有强之分。世上君子甚多,然不随波逐流者屈指可数,恪守中正者亦有,事及其身,难有不偏,故不偏不倚为君子强者,国政清平,不贪污受贿,清廉一生者少有,国政黑暗,不同流合污、自顾前程者,更是少有,故君子方有强弱之分,只强者寡,若学子皆有做强君子之心,则政明国兴。

【写完后,看了看,好在没人交卷不比着急,吹干了墨迹,将卷子交了上去。】

白景明 发表于 2016-3-19 15:20:50

【刚交完卷子,还没休息,就紧接着出了第二题。仔细看着题目,这句倒是在书上看过,讲的不过就是君子该如何,但总觉得没这么简单。】

【想想这位考官,年事已高,在官场可谓是经久老臣,能问我们这些学子这个问题,那一定是对我们有所期许。一定就是这样,提笔】

孔子言,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是事业的正当性。君子处事要恰到好处,要做到中庸。而大人所言亦是君子应该所为。

君子和而不流,是为君子不随波逐流,不因他人只言片语而听之信之,辨别事物的是非在心。
不偏不倚,就事而论。不论国家清平与昏暗,皆坚守仁义主张,是为真君子。

大人所问,是让学生铭记日后不论身处何地,都谨记君子之德,以此省己,以初心而对往后,不因时日久远而忘了本心。

【落笔,起身上去递给考官大人。】

裴世晋 发表于 2016-3-24 14:38:12

【一题答罢,不多时便由下一位考官说了二题】

【这位考官看起来比之前那位要年长许多】

【不再多想,提笔写道】

虽处事平和,却不随波逐浪;恪守中正,而不偏移其他,即使国家处于困境,但志向意志不变,视为真正的气节

昔日有比干者,不随波逐流,直言劝谏,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滥用重刑,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大怒,遂杀比干剖视其心。

聪慧如比干固然知道君主暴虐无道,但其君子品行不能使其认同而随波逐流,而是恪守公正,即使死也不能改变自己的意志,让人钦佩

我辈也应以此要求自己,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

【落笔,检查一番,而后上前交卷】

白垏 发表于 2016-3-26 09:14:00

“时辰到”

【看向香火已燃尽,内侍敲钟】

【起身见人收起考卷,道】

科举已毕。各位回去静候皇榜

---结--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武德二十四年三月十三日·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