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逸 发表于 2016-5-14 21:49:05

【承安元年三月十三日·贡院】

http://www.kim-jc.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206/06/140852hghqk7987zuj3j7s.gif
【承安元年三月十三日文举考场】
-此番科举由正三品吏部尚书:佟逸【主考】【副考】
考场规定1.每次回帖时间差不多七天到九天,如果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回帖,请提前告知主考官(点评方式或者QQ联系佟逸/嫣岚)逾期回帖且未提前言明者,相应对你好感度会下降。如是不回帖,便就设定昏厥,送往太医处,以后三载不可参试。2.发帖后不可编辑、删除重发,所以发帖前请仔细检查是否有语病之类的。百度率不可超过20-25%。3.请不要出现生僻字,也不要过分华丽的辞藻,行文流畅逻辑清晰表达清楚你这角色性格还有回答试题就成了!试题在两到三题左右,主要看考官心情及时间。4.其他一切如之前文举。考官对此科举有解释权。5.另外科举都是笔试,本官提问后,或者是把题目写在书卷上,大家不是起来回答,而是写在纸上!注意注意!
-时间规定-
1.按照管理以及本官作息安排如下:
入场时间5月14日-5月17日(入场请自报籍贯和名字,允许一个人迟到情况,请自行编辑迟到理由,但肯定会影响最终分数)
第一题目(笔试)5月17日截止到5月22日晚24点
第二题目(笔试)5月22日截止到5月29日晚24点。
-科考名册-


佟逸 发表于 2016-5-14 21:49:45

承安元年文举放榜处



状元:榜眼:探花:进士:
落榜

佟逸 发表于 2016-5-14 21:52:34

【元年,太子登基,年号承安,开科举选士】

【自己身为吏部尚书,此次科举责无旁贷】

【说来也是轻车就熟,没什么难的,不过是按流程督办罢了】

【时辰未到,贡院内外便一片忙碌,均在为此次科举上下准备】

【一众监试大臣早早便已聚集于贡院内,纷纷议论起这次的考场安排,自己并没有说什么,只是吩咐下面注意好时间】

【不久,看时辰将至,吩咐将贡院大门打开,迎众考生入场】

PS入场 截止5.18号

李慕 发表于 2016-5-16 15:55:38

【时辰一到,大门轰然作响,缓缓打开,阳光刺眼,光辉照射之下,显得考场有些神圣,令学子心往。】

【眸光深邃,仿佛看穿考场,久久不语,最后闭目摇了摇头,嘴角闪过一丝不屑继而迅速恢复,不易让人察觉。】

【蓝衫儒袍,头戴儒巾,挥别书童与小蝶,背起书框,排着队经过大门,接受一项项检查,寒窗苦读,所学之识,今次就要到检验成果之刻了。】

【迈过门槛,正式进入其中,贡院中有一人如鹤立鸡群般显眼,令人一眼认出。端正姿态,先拜孔子圣人像,再拜见其人】

“学生应天书院,长安京兆府李慕,拜见考官大人。”

墨谨淮 发表于 2016-5-16 18:13:16

【寅时未至,谨淮竟就醒了,虽平时常早起练剑,却不曾这样早,这科举一事到底是印进了谨淮的心了】

【堂兄所言,仍犹在耳,墨家如今已无当初盛景,谨淮要担当起那一份责任,为墨家争光,在朝堂争得一席之地,纵使他意不在官场,可是他应了,便一定会竭尽全力走下去,为国尽忠】

【寒窗苦读,晨兴夜寐,便只看今朝】

【时辰将至,他也已到贡院门口,挥别了送他前来的家人,至门前经过严密的排查方大步走入,只见考场多有同窗,亦非等闲,心中不可谓不紧张,握了握拳,步伐坚定,依礼拜见】

学生豫州墨谨淮,拜见大人。

【语毕,入座,静待考试的开始】

司徒子濯 发表于 2016-5-17 10:12:21

【新帝登基,元年科考】

【准备了数年,终于要去那个地方了,天还没亮,便起身,洗漱打扮过后。跟着父亲入了祠堂,拜了祖先。这才出了门】

【马车停在贡院门口,已围了不少学子。大门一开,便依序入了里面。今日监考之人年纪尚轻,是新帝的红人佟逸】

【大步朝前而去】

冀州 司徒子濯拜见大人。

【罢,寻了位坐下】

裴世申 发表于 2016-5-17 10:45:42

【新帝登基,开放科举,广纳贤才,不少年轻学子翘首以盼,只为在科举上大放光彩,一展宏图,光耀门楣】

【晨起将一切收拾妥当,与家人告别,前往贡院等候科考开始,贡院门口等候的学子大多在成均堂有过一面之缘,片刻,贡院门扉渐渐拉开,随着一干学子一同入内】

【每踏一步都带着一起紧张和不安,也是,寒窗苦读等的不就是这刻吗,敛了敛心神朝正上方此次主考官作辑行礼】

学生幽州裴世申,见过大人

【言罢,入座静待科考开始】

佟逸 发表于 2016-5-18 09:03:31

【考生陆续进入考场,待时候到了,吩咐考场大门关闭】

【巡考人员准备,而后命人分发试卷】

【待众考生皆有了卷子,才拿出密封的考题】

【打开,道】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以此为题

ps看好首楼截止日期

李慕 发表于 2016-5-18 15:49:48

【儒杉依旧,撩摆落座,钟声鸣响刹那间,一片肃然,考生就位,科举便在考官的朗朗声音中开始了。】

【平铺卷纸,在考官拿出密封考题之下,宣读考题,继而打开书箱拿出笔墨纸砚,开始磨墨。】

【紫毫点墨,提笔疾书。】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开篇试卷之上,笔墨点了题目,略一思索,继续下笔】

“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下》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祖以时,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孟子为儒教先贤,同位圣人,通篇所述,为战国格局所束,言至今日仍可运用到今朝格局,不愧为孟圣人。

前后全篇结合所观,得民心所向可列天子,天子之允,分封诸侯,诸侯之命可为大夫。意为分封等级,层层递进,到此可看,天子为尊,诸侯次之,大夫再次,百姓为贱。

到此疑问丛生,学生疑惑。那么孟子曰,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为何意,百姓为贱民,民心却又可决定天子,首位相连,就如转盘,摈弃后语,只看考题而言,前三句恰恰点明其要点。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笔锋一顿,眉头疏解,再点明题目,继续沾墨,开篇至此完结,正式进入主题。】

“题中不曾提到国,却不代表无国,反而孟子言论处处之中无不代表国之一字。一国之中,什么最重?民心最重,什么次之?社稷次之,什么最轻,国君最轻。

本朝太祖太宗皇帝曾言,水能覆舟,亦能载舟,此句深得孟子精髓,民喻为水,社稷天子为舟,民心所向即舟船所行,民心之重可见一般。

儒家经典无不教导之意,此篇此句,更是劝诫君王,不可忽视百姓,国之民。不可以贱称之,更不能一意孤行,否则舟毁人亡,悔之晚矣。

天子得民心,得民意才能顺天意为天子,与之相比,一国之中,江山社稷反倒次要,值此古有纣王辛,秦王政前车之鉴,需时刻于警惕之中,不可为安乐而闭塞耳目,民为基石,不可逆之,哪怕身为国君亦要三思。”

【收笔,一题答毕,正襟危坐,闭目养神,静静等待下一题,养精蓄锐。】

墨谨淮 发表于 2016-5-19 23:03:14

【端坐,其闭目养神间已闻考官口中题目为何。眸睁,卷纸映眼,提笔点墨,微蹙眉间身旁考生已然落笔而下,其却依旧盯卷纸未落】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那孟子之说是此说,却是耻鼻之笑而已】

【眸微转,点墨之笔终落下而书】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之贱,君之贵,社稷中立,对也非也。民以地,子为天,地之养天,天之领地,天地之间乃为社稷而立。无地天则领无,无天地则乱世,天地均无,社稷不复为存。

古曰:社稷为神,社为土、稷为谷。土为五色,万色不离其中,终为民之寓,有土育成谷,有谷养其人。

民无,无人耕作,谷便无。谷无,无人祭之于天,君无。

民之不悦,暖饱无存,社稷堪忧。社稷堪忧,君王皆为虚设,如何言江山社稷一说?

民心,民意,皆为吃饱穿暖,家居安乐而已,民心为此,君必为日日心系民心,方可稳之江山百年不倒,否之,民心倾斜,继而动摇国之根本。

【洋洋洒洒写下来,思如泉涌,至此却停了笔,敛眸沉思片刻,笔锋一转又写】

然,三者之关系,唯权衡之秤,均缺一不可。民之养君,君之束民,民有君存,方为社稷,君存民亡,江山不复。一贯民心为重,会使之贪欲过大,或酿成灾祸,危及君位安稳;而君私欲过度,会使民哀声载道,社稷不保。故而,君,民,社稷,三者有度,方为为君之道,为民之意,为社稷之保。

【此题写到这里才算答完,心渐平复,停笔至于案上,无思无虑,等待下一个考题的到来】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承安元年三月十三日·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