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十六年九月十三日·贡院】
http://www.kim-jc.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206/06/140852hghqk7987zuj3j7s.gif【雍宁帝·武德十六年九月十三日文举考场】-考场规定1.每次回帖时间差不多七天到九天,如果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回帖,请提前告知主考官(点评方式或者QQ联系苏末熙)逾期回帖且未提前言明者,相应对你好感度会下降。如是不回帖,便就设定昏厥,送往太医处,以后三载不可参试。2.发帖后不可编辑、删除重发,所以发帖前请仔细检查是否有语病之类的。百度率不可超过20-25%。3.请不要出现生僻字,也不要过分华丽的辞藻,行文流畅逻辑清晰表达清楚你这角色性格还有回答试题就成了!试题在两到三题左右,主要看考官心情及时间。4.其他一切如之前文举。考官对此科举有解释权。5.另外科举都是笔试,本官提问后,或者是把题目写在书卷上,大家不是起来回答,而是写在纸上!注意注意!
-时间规定-
1.按照管理以及本官作息安排如下:
入场时间12月14日-12月20日(入场请自报籍贯和名字,允许一个人迟到情况,请自行编辑迟到理由,但肯定会影响最终分数)
第一题目(笔试)12月21日截止到12月27日晚24点
第二题目(笔试)12月28日截止1月5日晚24点。
-科考名册-【宋鸿祯】十八岁;兖州昌邑郡人氏【苏弘沣 】十五岁;凉州司隶郡【佟逸】十六岁;长安
武德十六年放榜处-
状元:榜眼:探花:进士:
【昨日一场秋雨,已有些凉意,好在今日这大日子里未落雨。也算老天作美。此次科举题由司徒尚书令所出,陛下命我监考,定不负皇恩】
【一早随同吏部几个人至了贡院。时辰已到,也皆已安排妥当】
【侍卫打开贡院大门,迎候学子入内】
【一早,早早便起了身,将自己收拾好了,出屋,去用早膳】
【此时爹爹娘亲及妹妹倒是都在桌上,等着自己,虽是嘴上没说什么,但目光中的意思,自己也是明白的,此时不多说,更多是怕是相信自己罢了】
【而自己也定不会辜负这份期待】
【这次考官并非的任吏部尚书的小舅舅,这点自己倒是知道的,为了避嫌,小舅舅早早就推迟了这次的科举,这让自己倒是更没了什么害怕的】
【毕竟一想到上面那位是小舅舅,那个一直看着自己学习的人,总感觉心里有点害怕,怕就在他眼皮底下,犯了什么错出来】
【如此的安排,倒是如了自己的愿】
【用过饭,带好准备的东西,辞别爹娘、妹妹,出发去考场】
【至,待人员检查过后,随着考生进门,向上位行礼】
考生佟逸,拜见诸位大人 【起了个大早,根本就没有睡够。只因为今日科举,姑奶奶和爹一早就过来了,我穿戴整齐,吃了一点早点。便去了祠堂,祭拜完祖先便坐上轿子朝贡院而去】
【苏家历代经商,姑奶奶还是第一位做得高官之人。亦是我心里的目标。一路上平平稳稳的,轿子停了下来,我便大步入了贡院内】
凉州苏弘沣,拜见诸位大人。
【说完,走去自己位置,坐好】 【一早起来梳洗吃过饭后,便直奔了贡院,本以为来的会晚,来的时候这儿大门刚打开,学子依次进去,我深吸了口气,便跟着进去了】
兖州昌邑郡宋鸿祯拜见诸位大人。
【说完,入座】 【见众位考生皆已入内,扫视一圈,满座,唯空缺一二个位置,倒也不在意】
时辰已到。
【站起,打开卷轴】
这次题目是‘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
一炷香的时间
【我看了看那题目,上面之人便是姑奶奶,可她家里时却丝毫没有和我提过题目之事。摇了摇头,这样的姑奶奶也确实值得我去学习不是?】
【我拿起毛笔,仔细想了想,方才点了点墨水,写下来】
历代者,没有不招揽四方贤才和参谋之心,或初的目的是为朝廷添人才,为陛下分忧,为国家的建设作出贡献。然久而久之,人心变,即如行河边岂能不湿脚的道理一样,这些无不成为他们手中的势力,到了最后成为了结党营私,败坏朝纲之事!
但是重臣结党培植自己的势力亦是为君者之忌。因此就有了官者私谋,饮酒作乐养情之事,而以畏惧,故私窃行,久而久之,使他们习以为常,逍遥快活,遂成庸臣!
这私下的结交也好,结党营私也罢,都成了私下秘密之事。君者忧心,清官者谨慎无不日日担忧。如此之地,又如何能够施展抱负? 久而久之,人心涣散。
【略微一顿,写的手酸背痛,我揉了揉手腕,继续写之】
但百官之中,亦有贤臣良将。如裴度,裴度任职宰相,是个好官。亦是传颂至今,历朝历代的官员没有不结党营私,败坏朝纲的。人心未尝不自私。但裴度未有,而为之甚好,其奏要招揽四方贤才和参谋于家会,不但无党,反而荐数人。如此之人值得后人学习。
他可以私下招揽贤士,他亦可以光明正大,然其聪明,直接和皇帝禀明,光明正大的去做了,皇帝的疑虑消无,人之言亦是无忌,其问心无愧的为朝廷,为皇帝招揽贤士。其私募士,不同之人,功效不同。此贤臣,岂不足为吾等学乎?
【落笔,方才舒了口气。看了眼姑奶奶,放好了笔墨】 【听上位主考大人,将题目告知,提起笔,蘸墨,此时心里也有了想法】
【然后挥毫而书】
裴度者,唐时官员也。其人坚持治国应任用贤才,而极力反对“掊克取媚”者为相,其为将相二十余年,举荐名士、重用名将,爱护贤才无数,而从未举荐无才之亲友为官。
唐后期,满朝官员结为朋党者无数,而其从未拉帮结派,依旧反对权奸、坚持唯才是荐,其言其行,让人敬佩
裴度“始自书生,以辞策中科选,数年之间,翔泳清切”,又能奋命决策,横身讨逆,成为中兴宗臣。《旧唐书》更是赞其“以人臣事君,唯忠与义,大则以訏谟排祸难,小则以谠正匡过失,内不虑身计,外不恤人言”。
而吾等皆为书生,无不应以其为榜样,时刻要求自己,严谨自己
【写至此,停笔稍顿,整理了下思绪,又蘸了蘸墨,后继续写道】
“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此为裴度劝谏上书之言,时值唐时,身为宰辅奏事皆是金吾密奏,不敢私下议事,而此举是为了牢固君权。但实则并不需要如此,君主只要掌握大政,就应该鼓励宰辅充分招揽贤才参政议政,多为国献计献策,而不是只听一家之言。
至今日,我朝君主圣明,不固步自封,虽无需当初裴度那样的劝谏,但广开言路,集思广益,仍为治国之良策,治世之良方
我大奡上至君臣,下至黎民百姓,有所见闻才干者无数,能以类任用得当,采纳百家之所长,何愁我大奡不兴盛富强
学生以为科举虽未选才之法,但不应为唯一之法,有才者所掌握之本事不见得是科举之法可以采纳的,在朝为官者,应多举荐贤才,为国效力。而为王爷、郡王者有才干者,也应唯才是用。
但,此举荐之法,难免有结党营私者为利益,买官卖官,固学生以为应对此有考核之法,不止考核一次,就如吏部每年考核一般,无为非贤者,适时予以撤离。长此以往,贤才得以朝廷重用,朝廷贤才居多,集思广益,何愁不开创一代盛世
以上乃是学生一家之言,粗陋之处,还望见谅
【写毕,停笔,仔细检查了一番,方放心】 第一题的时辰已到。全部停笔!
【说完,敲响了钟】
【几个内侍一一下去收了东西。接着便是第二题了。考官挂好写有题目的卷轴】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这是第二题。时辰开始。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