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光启
发表于 2015-11-22 12:42:19
【我看了看周围的人,都已经提笔写着了,不禁有些急了】
【容不得多想,便写着】
所谓有用无用,皆亦看人。如一碗饭,于富者来说不值得一提。而于乞丐来说,兴许就是救命的。往往都会用实用权衡是否有用,孰不知许多东西的用处虽是间接而不显著,然而其重要性却远超过了那些有直接效用之物。
【落笔,摇摇头,已经写不出什么来了】
倪易桥
发表于 2015-11-22 15:34:55
【考官使人收卷,自凝神筹备下一题,等考官述完第二题,所谓“用大之道与无用之用” 云云……却自此陷入更深重的思虑之中,非是因为此题太过偏僻教人难以下笔,反倒是因为此题太过耳熟能详,若答之不慎,便难免容易落入世俗,不够新颖出奇。】
【如是思虑有顷,又反复回味《庄子•逍遥游》中《大用与无用之用》篇,方蘸墨悬腕,将思虑脉络附于笔下。】
《道德经》中有云:“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是以其无用而显其有用。而又闻庄子曰:“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 正切此理。
【至此文思更显清晰,行文落笔间更显顺畅,没有了适才初题时的紧张。】
又闻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是故人有圣、贤、常、愚之分。圣人秉先天之能,高瞻远瞩,能思世人所不能思,见世人所不能见,故能著书立说传承后世,此不足为奇,然此为大道,却非常人之所能及。故世人有知之者,亦有不知者。遂以人情知之而度物之所用,恐不能尽其长。
是故用大之道尤难。然世人不知物之大用,皆因知其用而不知其大用,是为不识也!而不知无用之用,皆因不知其有用以谓无用,是为不知也。是故无用之用尤为难也。
故有千古以来虽以此为辩,然则学生窃以为,所谓大用之道与无用之用,均必先知物之所用,以远谋视之,方能成物之大用,以利大家方为大道。正如近有隆安年间,始女子入仕,距今匆匆数十载,巾帼之姿可利朝堂社稷否?此皆因圣人明睿思虑深远之故。
故亦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而已。
【最后落笔一气呵成,又自上到下检阅一番,复等胥吏上前收卷】
李毅成
发表于 2015-11-22 18:19:35
【趁着胥吏收卷的功夫,偷偷换了个舒坦些的坐姿,不知不觉的开始神游太虚,幻想自己已经穿上那身官袍站在庙堂上指点江山那是何等意气风发。】
【又是一声鼓响,忙回过神拍了拍脸,强迫自己集中精神,此刻实在不适合胡思乱想。待得考题‘用大之道与无用之用的辩驳’,心里明白很多时候所谓的辩论,其实答案早就生在出题之人的心中。】
【科举是为了选拔贤人为国效力,那么什么才是贤人?自然是要符合上位者心意的人才是贤人。所以这个时候不管你心里是如何做想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揣摩与迎合,造成种气味相投一见如故的假象。让他知道选了你,起码你们政见不会相左,甚至还可能会是一个助力。】
【结合之前考题出自中庸节选,已猜的考官心中倾向为何。至此,方提笔写道】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无为而治方乃大治。庄子云: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是故,常言善骑者坠于马、善水者溺于水、善饮者醉于酒,善战者殁于杀。天道昭昭,自有定律。五石之瓠可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人谓之樗可以逍遥乎寝卧其下。是以何为有用何为无用?
【随即笔锋一转,以古喻今,写道:】
商鞅变法强秦使之一统,然二世而亡。何故,世人皆道秦亡于苛政。至此秦法严峻是有用亦无用也。高祖刘邦入咸阳悉除秦法,约法三章收天下之心,汉朝初立,以‘无为而治’创‘文景之治’,是以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一派繁荣锦华。
所谓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无为而治方乃大治,是无为即无用,以无为无用,达到有为有用自可大用大治。
墨谨笙
发表于 2015-11-22 18:29:50
【用大之道与无用之用,先前倒只是稍粗略一翻便过了,光顾着取些闲书打发时间,当真让小爷犯难。一时未提笔只作苦思冥想,只差挠破了脑袋】
【好半刻侧首睨了一眼那柱香方提笔蘸墨,接而写道】
支离疏者,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挫针治繲,足以糊口;鼓筴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征武士,则支离攘臂于其间。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钟与十束薪。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徳者乎?
可用之物看似胜于无用之物,若另论之,正因无用方才有用。无用之物因存而有用,上支离疏者,有疾而不受形体桎梏,游戏世间安然天年;于德无依恃,不受德之桎梏,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又如何桎梏于世间?
【复】
另有匠石之齐,视社树无用之物。社树方有曰:“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若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
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无为而无不为,此方大用也。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要恰用无用之用,非只观可用之用,若此方可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