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青言 发表于 2015-11-9 18:48:07

【这次考生中竟然无一女子,倒和往年有些不同】

【看时辰已到,命人将考场大门关闭,拿出准备好的卷子,交给差役分发下去】

【那边侍臣准备好香,只待自己下令】

【见卷子已然全部发到各位考生手中,方道】

今日我朝开科举选士,希望各位能畅所欲言,将自己的真才实学经数发挥

第一题以“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为题

一炷香时限,大家可以作答了

【挥手示意,那边将香点了起来】

ps:答题时间为11月9日到11月16日,如果考生全部打完,则提前进行下一题。

梁光启 发表于 2015-11-13 10:04:17


【看题,深思了半会儿,这才提笔写下】

同处二友,不偏于一人,视为中,亦为友。
位处官职,不偏私,秉公办事,视为中,亦为为官者之道。

为人处世始终保持不偏不倚,永远执中协同,是为中,庸。

但若偏于一边,渐离初心。最终会走上没有好结果的路。

【写完,放下毛笔】

李毅成 发表于 2015-11-13 15:23:33

【坐于考棚中仔细研磨,所谓欲先攻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张试卷先不说你的文章如何,首先字得写的好,见字如见人,只有字写的赏心悦目才会让人更有兴趣阅读你的文章。而要写出一手好字,绝不能忽视这研磨的功夫,磨出来的墨水饱满,才能事半功倍。】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榜上,每个读书人都耗费了无数的心血,无数个日夜孤灯为伴。为的便是今日这场豪赌,赢了自是人上人,锦绣前程,输了的.....什么也不是。】

【待三声鼓响,考官当中宣布考题“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心中甚喜,此次考题倒是比往年都要简单些,没有截题,只是越是简单就越是考验功底。】

【一篇好的文章,破题是关键,作为一个半路出家读书的人而言更是至关重要,因为本身的文采欠缺,唯有用一个新颖的破题去吸引考官以作弥补。结合眼下时局,想了想写道。】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

君者天下之主也,为国为民,道之大者。明君之行赏,暖如及时雨,百姓受其泽;明君之行罚,畏乎如雷霆,神圣不能解也。君主所行天道,或赏或罚唯天是从,不偏不移。若因私爱而偷赏,赦罚。赏偷则寒功臣之心,赦罚则使奸臣无恐之行。

至此朝堂不公人心背向,上行下效,人人偏之私交,交众与多,外内朋党,党同者虽有大过,多以蔽之,异党者即无所过,多以诬之。久而久之尸位素餐、斯文扫地,结党营私,妄置国
家百姓于不顾。如此朝纲岂有不絮乱之理,朝政岂有不腐败之道?

是以君正不偏则国不偏,国不偏则臣不偏,臣不偏则天下为公。执中守正,恪守中道,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穆长歌 发表于 2015-11-13 22:05:37

【待考生陆续入场,香线燃尽,吏胥阖门,分发纸笔,舒展双腕铺成宣纸,取镇纸放好,静候考官出题】

【浑厚声响,第一题出,研磨思忖。“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出于《中庸》,程子著。析其原意,不偏不倚是为中;不随意改变是为庸;中,乃是天下正道,庸,则是天下公理】

【收回思绪,提笔饮墨,笔锋徐徐】

中,忠也,从中从心。心之所欲无求,惟对人公正,恪守己言,不偏于私,不迫于情,不畏于势。侍君如是,忠君之事,竭尽所能。为臣者,刚正不阿,不谗于言,不媚于行,不羡于功,不吓于刑,不偏不斜,无私无倚,乃中正者。

昔赵太后怜长安君,不肯以君为质,齐不借兵,赵陷攸关,岂长安君之过耶?乃其怜爱幼子,故而心偏、身斜,竟以国之重保幼子,成一时之愤。君子人者,位高而权重,权重而中正甚,不偏不倚,碗水持平,则天下安。

又闻纣有妃妲己,竟为之黜姜后,公允既失,为天下之大不韪也。道之失落,国亦不国。为政者,岂因偏私而易后,以一人之好恶,动国之根本,此亦商灭之源也。

【微顿,沾墨续言】

固为君者公则为臣者正,为臣者公则社稷正。持守中正,恪守己责,不偏不易,是为长远。

【凝神审视,止笔搁案】

司徒津 发表于 2015-11-15 15:23:17

【看卷册上之题,提笔点墨,动作缓慢,且思】

【片刻,有了思绪,这才缓缓的落笔】

上道乾乾,刚健不怠,古之先圣往效之以安天下,莫不敢违。然天道莫变,往复巡之,圣人取其中正以攸往,天之道泰也,天之道否也,而其中正者利贞以安民,使民不惑,使民不进,使民不怠。是以君子之德,为之有孚以成治,不履邪径以教于民,又以老子之谓,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民以观君子而知正道,后而效之以身。

【少停滞之,点墨,又书】

圣人知其长且久者天地也,其犹橐龠,虚而不屈,动而俞出,行之不殆。故而君子宜正固其行,贞往而不懈,不移心,不失志,以其用承其道。其蛊其惑何其纷然,用礼以事人,用孚以事天下,不渝我本,民后以自事。是故孔子用之以谓正道之定理,中庸者也。


【落笔,收】

倪易桥 发表于 2015-11-15 16:04:46

【闻题反倒未先下笔,仔细琢磨起来,题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读书人皆知其意,此题寥寥数字,以繁入简,道其大理,不好盖棺定论,三思方拂袖蘸墨,破题写道】

天地人世之本相是为中,天地人世之本相得论人生态度和涉世方法是为和,天行健,君子终日乾乾,不妄为是为庸。

【微停驻,因紧张所致,笔墨穿透宣纸,留下道道墨迹,不得不作废,重新铺上宣纸,墨已晕开,方重新蘸墨将方才所想书下,继续写道】

常言人有三等,贤,愚,中庸。中庸较之贤、愚之中,不偏不倚,左右逢源,未有剑走偏锋或之相对的棱角。

【依己所解题,其有三意,笔再蘸墨,写道】

其三意所得,一为中不偏,庸不易,恰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着以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故而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民鲜久矣。二为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若失之定为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再敬。则三而论,中为好,庸为用,即中用,恰指人要用在点上,在其位谋其职。

【末了定了心神,搁笔观了纸面,尾上添道】

学生易佛,以佛心所观此句,繁入简而论,得之:中庸即是:待人莫要太苛,享欲莫要太乐,用物莫要太柴,做事莫要太苦。

【落笔,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

墨谨笙 发表于 2015-11-15 21:25:25

【待差役将卷纷发下,又聆考官所言“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适才好生琢磨着言辞之意,待香燃了方提笔蘸墨,稍思忖便挥笔而书】

谓中者,两端之中。不偏也,不过也,是为中正。谓庸者,恪守己身,不移心志。中庸谓之无过无不及,执中守正。上则善,下则恶。用以判其曲直,辨其诚伪,校其得失,衡其是非。
为君者当持中正,中正之君,中则不私,正则不邪。私邪既杜,冤屈乃申。为臣者亦当即时执两用中,以翊君主。

【复收笔又加思忖,中庸之道,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再者达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内外之道也。】

古有晋祁奚荐贤,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称其仇,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公而无私,行至中正,为衡曲直之表率。大人者,执两用中,持平不倚,若为臣皆以此自勉,作行事准则,日渐可杜偏颇行事之风。

【凝神从首自末细查一遍方下结尾】

折中调和方稳大局,细行不矜,终累大德,有失中正。

纪青言 发表于 2015-11-15 21:39:34

【一炷香燃尽,命人将众位考生卷子一一收回封好】

【这次考场上的学子还都不错】

【刚刚答一题时,也核对了众考生,想来那司徒氏便是司徒大人的公子了】

【至于李氏应该是上届李大人的兄弟,谨笙自己倒是知道的,毕竟是夫人兄长的孩子,只是不知道他竟然来参加科举】

【思绪间,就见二题卷子已然发了下去,忙调整了心思,道】

昔日有庄子鱼乐之辩,历代以来也皆有辩题,如今这二题都来自于昔日先贤们的辩驳,你们应该也有所读,今日且谈谈自己如何理解的

【顿,道】

《庄子 逍遥游》中有一篇提到了用大之道与无用之用的辩驳,众位是如何认为的

还是一一炷香为限,大家提笔吧

【话落,第二柱香也点了起来】、


ps:截至日期到11月22日,此题可以结合原文答,也可以不结合原文,单就词语意思来答。

穆长歌 发表于 2015-11-21 23:55:15

【香线殆尽,吏胥收卷。阖眸养神,静候下题。聆考官出题,心中一惊,顿觉生平所学不过尔尔,紧握双拳,细细思之】

【用大之道与无用之用历来为人津津乐道,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用大之道固然好,我却更青睐无用之用】

【展臂取墨,悬腕研磨,沉思间,点点思绪尽在心中,挽袖落笔】

古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余窃以为无用之用是谓大用。若樗之大本中绳墨合规矩,匠人喜之,未必待其大本拥肿则夭。且夫斄牛其形若狸,善执鼠,岂能安然垂老?

昔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狡兔死,良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终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

【提笔点墨,平复心魄,复埋首书案】

人之用非大用而不勤,非小用而不理,是以明用之道,能用之皆可,不必累之。用之道,有所为有所不为,且能大用勿小用,以无用之用为大用,俱矣!

【搁笔】

司徒津 发表于 2015-11-22 12:34:31

【释笔后,未几遂出了第二题。视目皱了皱眉,虽不为难,但凑字可是有些难了】

【思片刻,才提笔】

所谓无用,非其物无用,而人以之无所用也。天地造化万物,非为其用,而为其生,人之亦然。下士用之为己,若强为己所用,恐不能尽其材;中士用之为民,虽可得利,恐不尽天性;上士用之为其所以然,是以不为私,故能成其私。

君子所以能辅君治国这,为其博物、明理、知真尔,而后方能不迷、不固、不妄矣。君子自知而知人,方能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诚子老子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唯尽其用尔。

【最后仔细看了一番,才放下】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武德十二年九月十三日·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