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易正 发表于 2015-7-4 15:12:51



【抚着胡须,听着三人回答,满意点头】

不错。这最后一题,便是讲讲如何看‘孙子兵法里的行军篇’
各位都各抒己见

苏沂泽 发表于 2015-7-11 00:23:21

[剑眉微挑唇角抿出一个向下的弧度,这裴老头好生麻烦,尽问些费脑子的问题。一手抓了抓脑袋,偷偷瞄了眼旁边学子,半晌也不见人出来答题。撇了撇嘴,得,还是得小爷出马。]

[上前拱手又是一礼,这《孙子兵法》虽说自己还算熟悉,但也大多是一己之见,平素又未曾与旁人探讨过,也不知说的对与不对,不过现下顾不得许多,便是想到什么答些什么吧。]

行军篇,顾名思义言行军要领,论“处军”与“相敌”之点。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此句乃是山地行军作战处置原则。实则为对敌之时注意隐蔽之法,退则攻行则守,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遇雨则待止,敌袭方持主动之态。遇险阻葳蕤荟者繁冗之地,必谨覆索之,防不得防之被动之态。

为将者纵大局,为兵者堪小及,兵将相和行动一致方为胜。行军篇则细解敌袭之景。敌动而周遭必有异,或树摇,或雀飞,或兽骇。平地起尘埃,战车奔驰;曳柴而旋走,敌伪意诈;烟少却往来,安营扎寨。此皆敌所欲行而先行备。

行军篇主讲敌行赘述用兵,“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养兵需善,严刑峻法难得诚服,不服则心涣散力不聚,对敌失奇效不得其胜。然军纪不可废,需法令行之有素,将触法则与其同罪无异,方能使军令行,军心集,士卒聚。

学生私以为,行军之道非纸上谈兵一日可成,学生陋见不比将军多年行军经验一二,不足之处,还望将军海涵。

[复礼,退回。]

百里钧✘ 发表于 2015-7-12 15:14:57

[这个题看似简单,回答却没那么简单。先是听着苏沂泽的话,言的头头是道]

回大人的话,行军作战除了锻炼好士兵们,还需观察判断敌情,这是十分重点的。而文中亦是讲解了遇到何种情况如何判断。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

我认为,行军篇讲的十分细致,用兵以及如何看敌人,挑地理。但实际却还是要结合文中于实际。但也要实事求是,要符合当下情报才可。

[罢]

不足之处,还望将军海涵。

李恂 发表于 2015-7-12 16:23:52

【今日尽是考了孙子兵法,方才那一句尚且易答,而这一问行军篇倒是给为难住了,不知老将军是想从何处考验学生。静默不语,只等别人先答了题,想要在仔细揣测这大将军的用意】

【大将军既然问此,便不是考我等是否阅读孙子兵法,而是对孙子兵法的见解及延伸出其他的内容。思考间,听有学生出列回答,正是那看似弱不禁风的小白脸,说的倒是句句有道理,可都是对行军篇一概括之答,既是孙子兵法,大将军许是早已烂熟于心,何须我等解释于他。】

【再听那接着出列的百里,简单几句,却也是个人理解而摒除了对全文通读详解。看那位百里学子答完,这才跟着出列道】

学生以为,此行军篇乃经验而谈,为将者,须知地形作战之要害,知身处隆高之地方能阔视野,知勿陷水而战,使军处于被动。将士在外,作战自然环境为行兵之重。不因敌谦而轻之,不因敌硬而急之。稳军心,赏罚有制。

然行军将者,其作战险要之地,未必视野阔广,未必处于水之上游。故此篇谨以借鉴,而非强搬硬套。因有此篇举一反三,而以其所适为所用。固学生以为,行军篇其用意不在让人熟记其行兵之法,而在以少见多,以小见大,灵活运用。古人言“居安思危”,是要我等在此安定年代虑危难之时,以至大敌当前不自慌乱阵脚。

学生漏见。

【说完了我的想法,这才退去一边,当然,每个人也对孙子兵法的理解各有不同,实践是能够证明一切,可实践的成功,也只给有准备的人,那些不顾思虑之人,大敌当前,只有慌乱。】

裴易正 发表于 2015-7-13 10:05:54

【听着三位考生的回答,甚为满意,却还是有些不如意】

好。
三位都很出众。且听后封榜吧!

【待三人退去,让内侍拿了东西进殿】

=========================================

-----武举结果,于武德七年二月十六上任----

武状元:李恂,封北军正五品左京辅都尉
武探花:苏沂泽,封北军正六品校尉
百里钧,封北军正七品侍卫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武德六年十一月十五·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