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青言 发表于 2015-4-6 14:16:42

【听考官将题目说出,一旁宫人点燃香烛,众位考生有的奋笔疾书,有的还是凝神思量】

【顾不得看他人,取了笔,沾好墨汁,挥毫而书】

【写道】

【此话出自《孟子•离娄篇下》,讲的是君臣相处之道,字面之意为,孟子与齐宣王说,君王把臣下看成为自己的手脚一般,那么臣下就会把君主看成为自己的腹心一样;君王把臣下看成为狗马一般,那么臣下就会把君王看成为一般的人;君王把臣下看成那泥土草芥,那么臣下就会把君王看成为仇敌。

先贤孔子曾说道,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与孟子所言为一个意思,君臣相处之法相辅相成,内外相依,联系紧密。

君道,臣道是为两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应是各尽其道的。相互相随,互相联系,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前进。而如两道背道而驰,两道分离,或是君道借着权势欺压、践踏、抛弃臣道,那么引得两道势同水火,相互之间拔刀相向。如此下去,则是百姓无宁日,国无宁日,天下无宁日。

君臣之道看似只是单纯的相处之道,其实包含万象,覆盖其多。

君臣之道、君臣关系亦是国家之重,如想国家兴盛鼎盛,那君臣之道、君臣关系必为重中之重,处置妥当,则上下一心,百姓、国家、天下为安宁鼎盛之姿。】

【写罢,提笔放置一旁】

【待时间到了,宫人收去卷子】

权立滕✘ 发表于 2015-4-6 19:11:27

[大人所提出自《孟子•离娄篇下》,思考片刻,提笔写]

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亦是讲君臣关系,但孔子所言是应该,孟子所讲是必然。

虽外意浅,而实际却是大智大慧。

君,主国家,掌生死。能富贵亦能贫穷,君主如船,臣子如水。孔子曾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二者相须而成,若赏得人,为臣者定当一心为国为民。若君者不识人,视为土芥,臣者又岂安心尽力?

[稍顿,接着写]

即便君主视你如土芥,其亦任你为吏,你亦得力尽忠良。

梁景铄 发表于 2015-4-8 12:43:00

君臣虽有分,却亦如水与舟,可载可破。然,二者缺一不可。

一位伟大的君主自会识得人才加以重用,但为君者若视臣子为狗马一般,那臣子虽有一身抱负却无法施展,亦会觉得这位君主不过普通人,我为何要效忠?

如同方才所言般,把臣下看成那泥土草芥任由践踏,那么臣子自谈不上对君主的忠心,也只视其为仇敌了.

[落笔,重看一番。点了点头,又接着写]

如此下去,一个国家谈何未来和前进?君主与臣子都不能一心协力,那么百姓又谈何过得安居乐业?

[写毕。这才搁下了毛笔]

墨晟擎 发表于 2015-4-11 13:45:07

【提笔蘸墨稍凝神思忖,复挥毫而书】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臣二者相辅若游鱼与水,须得君臣齐心方使之安国富民。贤臣得明君识,如若君之视臣如手足得臣视君如心腹,定竭所能翊戴君王从而国富民安。

君视臣如土芥,为臣一番抱负未展失贤臣则难安邦定国,君无贤臣则游鱼无水。前人述备多有明君识贤臣得国泰民安。有似吴王夫差,不纳伍子胥之言遭恶果。君臣二者息息相连,相辅相成。

【复搁笔细查候香尽之时】

宓隽 发表于 2015-4-11 21:11:12

“如今时辰已到,各位考生仔细听题。”

[属于豫州女子的温软杂加着京都的口音,即便是端正肃穆的声音自己听着都是悦耳,想着古往今来这女监考,墨大人可是开了先例。虽然先帝增设女子恩科,这考生大多仍为青襦男子,稚龄白髯不一,女子坐镇,且不论气势是否上头,单是女子就足以让一干考生分神了。何况墨大人还是个美人。]

[自己自顾自的拿起压宣纸的石头,从笔架上取下狼毫笔,墨锭墨砚一早就磨好了,用笔沾了墨水悬在手中,余光瞟了一眼官服端正的墨大人,暗自点头,心底念了句“墨大人当真是美人”,这收了思绪这才开始考试。考题出自《孟子》之离娄,所述君臣之道。他暗自里想着,君王待自己如手足就好了,自己对君王就不一定腹心了,清正廉洁从来不是自己追求的。纤长眼睛一眯,想着到底还是写得大义凛然点好,越忠心大概君王越喜欢。]

初时天有常象,地有常形,尔后周公制礼始有常礼。一设而不更,此谓三常。孔圣循礼曰: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亚圣复言: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为君者身修,视臣如手足,而臣下方能以腹心待君。是故为君之道施以仁义,方君臣相辅相成,垂拱而治,此方可四海平,八靖宁,国泰民安。反则不其然。

孟公所及君臣,未尝不是臣下侍君之道?昔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一言胜得己心,君臣相处非仅当持礼侍之,才能上下和谐,使国 “礼治”。何之谓礼?相维辟公,天子穆穆;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臣使,束帛迎劳;臣下,玄端章甫,朝仪庙堂。此之谓礼,即君臣之道。

后孟公于君臣之道,不拘于礼。用礼之上,更是倡君上以善待臣,用人不疑;臣下赤胆忠心奉君,绝无二心。东汉末,刘玄德为求孔明其才,三访茅庐,而后视其为师,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孔明感念其德,匡复汉室,方有《出师表》一言“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此之谓孟公所言,手足,腹心,犬马,国人,土芥,寇仇。

[写着写着自己看了一眼香那边,貌似已经燃了一半了,偏偏这个时候卡了壳,不知晓得接下来要怎么写才好。刚要落笔,又觉得不太对,想着自己还好没落笔,这考场上的卷子是不可以涂抹的,万一写了个错别字,这可没时间在抄缮一份了,紧着理了理思路接着写。]

予驽钝,窃以为君臣之道,并非君盲信,臣愚忠。

君行君道,臣行臣道。君臣两道,自行不悖。为人君臣,在其位,行其职。论材量能,谋德而举之,上之道也;专意一心,守职而不劳,下之事也。为人君者,下及官中之事,则有司不任;为人臣者,上共专于上,则人主失威。是故有道之君,正其德以莅民,而不言智能聪明。智能聪明者,下之职也;所以用智能聪明者,上之道也。上之人明其道,下之人守其职,上下之分不同任。是故别交正分之谓理,顺理而不失之谓道,道德定而民有轨矣。

适管子之论,上及下之事谓之矫,下及上之事谓之胜。为上而矫,悖也;为下而胜,逆也。国家有悖逆反迕之行,有土主民者失其纪也。

君若行有过,为臣者,不行愚忠之道,进言于君,谓之谏。君过而孤行,当率群臣百吏而相与强君挢君,谓之争。过则匡之,尊君安国,谓之辅。以国之安危,有抗君之命,谓之拂。为臣者,当以谏、争、辅、拂而行之。荀公有云,君行有过,当从道不从君。

而为臣有过,当省自身。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直辨匡邪。

是以君不言智能,而顺事治、国患解,大臣之任也。不言于聪明,而善人举,奸伪诛、视听者众也。

墨若✘ 发表于 2015-4-13 20:04:56

【一柱香时辰转瞬即至,有些考生懊恼自己未能多写几笔,有些则从容不迫,此拨考生不乏有才人士,只仍有作祟之人,心中难免疑惑。虽是新帝登基,一些遗漏还未能整治,然若是首次科举便由不法之徒伺机牟利,我岂能拖了关系】
时辰到

【二卷未开,起身而立对众考生说道】此题尔等且起身回答,一侧师爷可记录,只一点,自古忠良说法甚广,只需抒心中所想便可。古有唐太宗开创盛世“贞观之治”,其良臣魏征功居一位,各位所学乃只为今日科举,科举所为亦非声名,乃有朝一日为朝效力,尔等心中以为,如若你为臣子,上有明君施令,如何为?上有愚君施令,如何为?上有昏君施令,又如何为?


【不动声色,只仔细的瞧着考生面目的变化,一旁早有人按捺不住,眼放贡院,只专心考生回答】


纪青言 发表于 2015-4-13 21:12:30

【前个卷子刚刚收了上去,方好笔墨,就听这二题而至】

【原是当堂对答,也不算新鲜,历次科举也是有过的】

【心里也不惊慌,仔细听考官将题目说了出来】

【“若为臣子,上有明君施令,如何为?上有愚君施令,如何为?上有昏君施令,又如何为?”】

【倒算得上一道情景题了,三种状况,一为明君、二为愚君、三为昏君】

【三种君王,如何为。也算得上是科举免不了的提问了】

【整理了思绪,观左右尚未有人答之,看来自己免不得起了个先,起身朝上位考官一拜,而后答曰】

学生学识尚浅,在此以表拙见。

如若学生为臣子,上方君主为明君,,自当鞠躬尽瘁,辅佐君主而为之,《左传》中道,大夫为政,犹以众克,况明君而善用其众乎。明君兴政,广开言路,考官大人刚刚所言之魏征,不失为敢于直言之谏臣,其所君主也不失为一个虚心听取不同意见,广开言路的明君。故君贤而臣直,唐太宗曾言:“魏征没,朕亡以镜矣!”,此言学生以为不失为一臣子毕生为国为君之最好赞誉

【顿,又继续说道】

而如学生为臣子,上方君主为愚君。学生以为愚者,其与昏君意义不同,愚君虽无明君之任人而用之能力,然君之职分难明,以俄顷淫乐不易无穷之悲,虽愚者亦明之矣。故作为臣子的能够好言引导,处事端正,愚君亦能成明君。即使愚君无明君善用之才,但辨是非,听忠言,上下一体,国事必定昌盛

【前面两个一一说完,只余下最后一个,不慌不忙继续说道】

至于昏君,如若学生为昏君之下臣子,自当不能因是昏君而退缩,昏君为无道之君、昏聩不明、荒淫无道,如胡亥、梁武帝、隋炀帝等,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

因这奸臣当道,故昏君听信其蛊惑,造成民之灾、国之灾。

而学生不做秦二世之李斯,为保皇宠,非当不对君主行为加以劝谏,更是献出专权、酷法对民对国。

学生愿做商纣王之比干,直言劝谏,爱国忘身,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为国为民尽忠尽勇,即使身死而意犹存

【言罢,又是一礼】

此为学生所言,不足之处,望考官大人见谅

【而后,入座】

权立滕✘ 发表于 2015-4-14 09:26:47

[仔细听题,虽简单。却要写的出众和别人不同,又是有些难度的]

[先听一位学子道,随后起身回答说]

若我为臣子,明君施令自然忠心效力,鞠躬尽瘁。明君人人颂之,定是为民为国操劳,身为臣子又如何不忠心?又如何不全身心的为君上去办事,造福百姓?

若上有愚君施令,若不对者应当用心与君上解释,然亦当从君之意。

若有昏君施令,虽为臣子,但害国害民之事哪怕问罪也该拒绝去施行。

梁景铄 发表于 2015-4-14 09:44:02

[松了口气,随后便是问答形式]

[思了会儿,这才言]

无论明君,愚君。忠君之职、为谋而定、良臣之语、为耳逆之。

明君施令,定当尽心为君上办事。
愚君施令,虽不全是利处,但身为臣子还是该听从君上。听从之外,还该尽臣之职,进言劝谏。
至于昏君施令,则可不从。

墨晟擎 发表于 2015-4-19 09:03:36

【方又聆题出,稍作思量遂答道】

为臣当竭所能辅君,无论明君愚君抑或昏君。话虽如此却不是盲从君令,若对国对民皆有不利当谏言相劝。多劝君王免信奸佞,善劝君王“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欲为臣,尽臣道。从命而利君谓之顺,从命而不利君谓之谄,正当是辅君为臣的本分。当尽从本分,不作态臣篡臣。

【稍顿继添言】

明君从政则一心力辅,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君臣上下一心长久即使之国泰民安。

愚君非昏君,力辅以使之明自身从而勤勉治国,当与其同气连枝方免受奸佞之徒蛊惑。昏君多昏聩不明、荒淫无道、百姓唾之。为臣更当为民为国,冒死相谏,劝说昏聩君令害百姓之深,畏死不言非勇也。有云“小人之情,猥险无顾藉,又日夕侍天子,狎则无威,习则不疑,故昏君蔽于所昵,英主祸生所忽。”昏君愚君若皆受奸佞之言所动,国民皆危矣。

【语毕恭谨一礼】

学生愚见。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武德三年三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