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珏 发表于 2017-2-10 18:00:16

【入内择位坐好,待余下人皆已入座后,主考出了考题。听了出题,一愣,未忙着下笔,抵唇陷入沉思。】

【知易行难…题目虽颇有些古怪却也极为新颖,若单单从这四个字入手,也并不会太难,只是写好不易罢了。但若是要结合了自己刚刚所留的诗句来谈……】

【眉心攒起,觉着若是那般,就不好入手了。一个不慎就容易得罪一片人,开始有些迟疑,是否要就着刚刚所留的诗句来谈。沉思良久之后,方才落笔。】

昔周末分七国,七国又统于秦。余六国破灭,非无治国之论、理国之才,弊在于行。知之易,而行之艰也。

秦以战胜所获,较攻取之外所得不足百之一。诸侯以战败所失,较攻取之外所失亦不足百之一。思诸侯之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虽知应甚惜之,然实则却视之如草芥,轻易予人。今日五城,明日十城,得一夕之安,而后秦又至矣。地有限,秦欲无限,终亡国。

诸侯不知暴秦之欲无限耶?不知力于联而抗秦耶?吾以不然。盖因知易行难尔。诸侯之臣不知何为忠耶?不知以身报国纵死尤荣耶?吾以不然。盖因知易行难尔。

【略微顿了顿,转了话锋,续写道。】

为臣,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若有效秦之邦,侵我国土,吾当知行合一,文助君安内,而非效秦桧之流,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唯善使其主屈膝降贼,实乃天下耻笑。武则为君安邦,而非仿张俊之辈,乌合之众,各竖一帜,恃强凌弱;空有一身武艺,却无以身报国之心,不战而降,卖主而求荣。宁做苏武死,不肖李陵生。

【洋洋洒洒写了一串,在纸上落下最后一段。】

君为天,岂可折腰?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丁十万兵。吾以为:国破而君亡,然臣亡,方有国破。纵知易行难,为臣者当披荆斩棘,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落了最后一笔,方舒缓了一口气。搁了笔,等候下一题。】




顾桓 发表于 2017-2-11 20:51:19

学生长安顾桓,见过大人。

【入内拜了主考,按序入座。】

【待闭门开题,却是微微一怔。古之抡才大典,多为千人一题,以示公允,然今科竟然一场两题,量身而制,当真是别具一格。】

【复向上座睇了一眼。新皇新科,主考不仅是当朝宰辅,辅政之首,更是太后之父,幼帝外祖,这考题……实在耐人寻味。】

【轻捻指尖,思忖片刻,援笔开题。】

知易行难,出自《尚书》,“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之说,历来为人所遵奉。而知难行易,反其道而行之,看似离经叛道,实则另有深意。

【如此不合经典、常规之题,自该别有深意,联系眼下时局,细细搓摩,当可窥知一二。】

不知固不欲行,而知之又不敢行,则天下事无可为者矣。若有真知为准绳,行之纵无反掌之易,纵有蜀道之难,则世间决无不可达之处,不可成之事也。

今上冲龄践祚,辅臣秉国,虽主少,然臣贤,故无国疑之忧。历逢新朝,三载无改先皇之政,是为孝道,亦为求安求稳之策,无可非议。

然行守成之策日久,难免滋生惰性。固步自封,惮于成规,何来新知?若无真知灼见,又何来善行良政?

今值大奡鼎盛之际,君明臣贤当开万世基业,若仅嗣守成基,恐难尽善尽美。故当适时而变,倡导知难行易之意,开言路,立新知,纳忠谏,使臣民无畏新知而乐于践行,如此方不负新朝气象。

【一气呵成,直写得手腕酸痛,略缓了缓,想起适才以《咏炭》明志,与此倒可相合,复续写道】

《咏炭》诗有言: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其中诗眼正是一个“愿”字,怀怜恤苍生之愿,秉忠君报国之知,方能慎独自律,谨言慎行,富贵不淫,威武不屈,恪遵圣人之训。

【畅言至此,已然尽意,复阅通篇,无可添减,遂搁笔静待下题。】

苏昱敬 发表于 2017-2-14 16:37:31

【我看着那考题四大个字 知易行难 虽意思清晰 但写起来却感觉有些费劲儿。因为自己所想牵扯甚多】

【提笔,点了点墨。写着】

出处 《尚书·说命中》:“说拜稽首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孔传:“言知之易,行之难。”

亦如科举,众然无数人想至京科举,却还是也有些寒窗学子因凑不够银两而误。亦如在场莘莘学子,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一日金榜题名,然 却多为名落孙山。又亦如金榜题名时,誓为好官清官父母官。然 时常河边走,又岂会不湿脚?总有人在作奸犯科后,私予财富为名 为己洗刷,也总有按耐不住引诱。

【稍顿,复写】

知易 行难。明白认识却又同行为、所做截然不同。
学子以为单以 自身立行 一念成佛一念成灰。也不过全凭自己所为。但科举不易 高中更不易,既为官 该利于民 福于民 就如那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寸棉。

【罢。收笔】

白盛循 发表于 2017-2-15 17:48:40

【与众人一同逐个入座,等候着今日的题目为何。监考一个个的将笔墨纸砚检查是否有误,环顾四周却无几相识之人,只怕是平日里的自己多余读书写字,不甚结交友人之故。】

【不多时,监考之人检查完毕,不得不叹这可靠甚是严谨。看着考官大人已经将题目展开,是一题辩论题,知难行易,知易行难。自相矛盾的两个题目,却又似乎密切相连。再听考官言及要结合自己所呈上的诗句答题,这便是呈上诗句的意义所在了吧。】

【看着知易难行的题目,有着窃喜,也有着烦忧。窃喜这题目比起前一个简单一些,只不过这么一提就能想起如何回答。可烦忧在,题目显而易见,可答起来并非易事,道理大家都懂,可说服力便是答题之重了。】

【提笔思虑,看着旁人都已经下笔开始回答,行云如流水一般的不停息,而我却是想了又想,最后不急不缓的提笔开始写下】

知易行难
    所谓知易行难,是以识其事道理简易,而实行其事尚有艰难。古人孔子曰:“言知之易,行之难。” 诸葛孔明可谓是神机妙算。但孔明纵然有运筹帷幄之智,也未能完成复国之业。智慧纵然可敬,可若无实行,徒留遗憾。

    学生以为“大道至简,知易行难,知行合一,得到功成。”这句话最为适用。看起来浅显易见,但做起来实则不易,唯有以真心、汗水、智慧、操守和品行的磨炼方有可能功成名就。

    有诗人陆游曾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以自身所历告知后代,即便懂得道理甚多,践行之时方知道理何用,无践行则不可论己懂其深意。我等学子,寒窗十年,自以为晓天下之道理,往往眼高手低。可当真去运用所学,方觉困惑,不知从何下手,不知何为妥当。不论入仕,还是处世,我等心中都有自有道理,可我等如何能够秉持心中所明?便是最难以之处。

    固有三省吾身,时时自检所行与所识是否相同。刘备曾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亲贤臣,远小人。”告诫其子,而阿斗却先亲小人黄皓,后以小事杀大臣。终导致灭国之祸。若言阿斗不知,不如说沉浸于小人花言巧语中。小人之言顺耳入心,久而久之顺其所言,信以为真,迷失自我。

    学生所呈上诗句“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便是重于他人所言泾溪石险,小心翼翼,忽略平流无石处,掉以轻心使人沉沦。平流无石处只要稍加注意,如何能够沉沦,只因过分的去听信旁人意见,掉以轻心而失足于最浅显之处。固有处事之时,持以本心最为艰难,此也谓行难之理。

【一篇文章写完,这才将笔放下。看了看,虽无谈及科举,可这些却是为人最为基本的道理,若连这些道理都不明,即便做了官又能如何。看着旁人都是差不多写完了,一同静候着第二题。】

纪青言 发表于 2017-2-15 22:19:53

本帖最后由 纪青言 于 2017-2-15 22:21 编辑

【香烛燃尽,吩咐将一众考生卷子泥封收上来】

【在发下二题卷子】

【道】

我大奡周边邻国中,西芜与匈奴和我国多次有战事发生,其中属匈奴战事频发,早年多次出兵征讨

对周边邻国行事态度,众考生有何见解,畅所欲言皆可写下来

【话落,二香燃】


ps:1、大奡周边有匈奴、鲜卑、西芜、夜郎、月氏、金翎、乌孙等国,其中与月氏和金翎、乌孙皆通婚过,帮过鲜卑,匈奴多次打仗
2、不用分别把国家都答了,就是基本的外交态度就好,是军事武力镇压还是走外交路线(这个也好安排日后文武问题)
3、注意现在皇上年幼刚刚登基,可以说现在未来4、这题自行选择从文臣角度答或者武将角度答,最好内容里有区分角度的,方便我看!
5、截至时间2月21日

李璟 发表于 2017-2-16 12:18:21

【第一题的卷子收上去,紧张的心绪也渐渐平复了,另一张长宣纸发了下来,又听考官道第二题题目,轻皱眉头,对邻国的行事态度,大奡邻国众多,也不泛有国讲和有国挑衅。】

【自古以来向来是文官主和,武将主战,这题比上一题简单许多,也相对有了些把握,提笔。】

《论语》有云,出使四方,不辱君命。我大奡泱泱大国,数十万子民,何较外族人少地贫乎?好战实不是我国之上策也,军饷何来?粮草何来?将士何来?

孙子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其下攻城。如晏子不辱使命,雄辩四方,伐谋也;蔺相如带和氏璧于秦,终完璧归赵,伐交也;带兵者项羽乃上佳之选,西楚霸王也,然楚汉之争项羽兵败垓下后自刎而死,伐兵也;越王勾践二十余载方破吴国其中艰辛不言自喻,攻城也。

余以为,君上年少,国基不稳,应休养生息,保存实力,培养有贤德至人才为上。

【将自己大致的想法一气呵成,后又补了几句。】

和,非事事求和,大奡乃天朝也,有海纳百川之量,不轻易兵戎相见哉,然天朝傲骨,何能屈膝求和?应,汝求,吾和。

【大国之风姿、自己的态度,皆跃然于纸上,第二题完。】

李珏 发表于 2017-2-16 13:10:44

【听毕第二题,正是与边关问题有关,于此思索过无数次。如今提起此轮,未多加思索,只略微想了想措辞,便落了笔。】

西芜匈奴之祸,久矣,非战不能平。

自建文武大圣皇帝,大奡天朝,当受四方朝拜,享天主之荣。然仍有西芜匈奴二蛮,屡犯我朝,侵我国土,戮我子民,实不可忍矣。

呜呼,吾天朝大国,岂可屈膝而降?吾天朝之君,虽幼,亦为天,岂可折腰?敌轻我大奡主少,吾有岂可因主少而让之?今日让,明日又退,一让一退,何日方休?何日方止?区区西芜匈奴不过弹丸之地,既侵,吾则当寸土不让 ,寸土不退。

昔有将云:犯我者,虽远必诛。吾深以为然。

或曰,和方为贵,战不可取也。吾以不然。于不犯我者如月氏、金翎、乌孙之流,自为和,以彰我朝之仁,海纳百川之心,吸四方来朝。而于屡犯我者如西芜、匈奴之辈,应以强而制强,暴而制暴,出兵伐之,扬我天朝国威,震慑四方,令西芜匈奴惧而远迁,余者亦莫敢犯。

【至于此,心中所想已毕。停了停,末了又续添几句。】

虽战然不可嗜战、不可冒战。夫战,耗我国之财,损我国之兵,苦我国之民。敌降,吾则纳降。而非仿敌之行,屠城灭民,此行与财狼何异?

大奡,武威四方,亦以德服四方,如此,方不失天朝之名。

【语毕,停笔,静候。】


顾桓 发表于 2017-2-16 17:15:46

【适才论了知行之议,此题又问邦交之策,内外兼顾,文武皆修,这位丞相大人的为国举才之心倒当真诚切。】

【自入学以来,一直重文轻武,但邦交乃国之大政,本无文武之限,尤其近年来边境屡有骚动,有心入仕之人,岂会疏忽?】

【此题关乎国政,比之首题,更慎重几分,斟酌再三,方提笔道】

我朝历行仁政,以圣人教化怀柔四海,泽被万邦,如月氏、金翎、鲜卑等开化之国,皆仰天朝威仪,得上邦惠赐,尚知感恩而安分自处。

今我新皇御极,对此友邦应续德政,不吝厚赏,以彰今上恩泽四夷之意,使临属小国不生彷徨猜忌之心,可保数方安宁。

然圣德之下亦有蛮夷难承教化,如匈奴、西芜之流,自恃铁骑悍勇,扰我边境,侵我疆土,伤我子民,如此奸邪贼子,屡犯天威,实可诛也。

【七尺男儿,纵无官无职,谁无守土保国之心?每逢战报传出,虽为一介文弱书生,却恨不能提剑杀敌,尽驱鞑虏。】

【当朝辅臣之中无一武职,若行宽仁之政日久,不能以德服之者,难免渐生觊觎之心。】

【蹙眉苦思有时,舔墨续道】

今新朝初定,国祚方稳,大兴刀兵实非社稷之幸,苍生之福。然狼子野心之辈,枉受盛德之感召,若不回以颜色,何以彰显天朝之威?

不才以为我朝攘外之忧主在匈奴、西芜,若将二者分而治之,或可辟一蹊径乱中求稳。

匈奴与我朝血债累累,积怨已深,今欺我幼主当国,更无臣服之心。若其兴兵来犯,我朝当遣仁义之师御敌,虽难免一时战祸,却可威慑四海,是为长治久安之道。

我朝若用兵于匈奴,则应暂与西羌虚以委蛇,以免腹背受敌。所幸西羌之邻金翎与大奡素有姻亲之好,善加抚慰,即可为我耳目,有强邻掣肘,可令西羌不敢妄动。

如此以怀柔之策为主,于匈奴、西羌择一而战,刚柔相济,恩威并施,方不失我泱泱大奡天朝上邦之气度。

【洋洋洒洒书尽一腔意气,酣畅淋漓恍然忘了身处科场之中。】

白盛循 发表于 2017-2-17 00:51:40

【第一题的时间到了,监考将卷子都收了上去,又分了一份新的下来。这才看到考官出的第二题,竟是对目前的边疆情况谈谈想法。】

【我等虽非朝廷官员,却是成均堂出来的学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也是我们每个读书人应该常常思虑的社稷问题,这么一看,这并非是为了难为我等,而是在看我等是否有一颗系社稷的心。】

【当今圣上登基两载有余,年纪尚幼,是以四位德高望重的大臣辅佐在侧。可圣上终究的阅历尚浅,任须磨练,许多事情都要借几位大人的意思。若是匈奴战事不断,心力皆在战事之上,于圣上于社稷都不是益事。】

【除了匈奴,大奡周边尚有其他小国,皆相处融洽,或是依附大奡,匈奴为何不可?只因其野心太大,只因我大奡不足以震慑其,只因我大奡还不足够富强。人若是强,何人敢欺凌。若是不强,一人欺凌得了甜头,其他人也会跃跃欲试,久而久之并不乐观。可若求和,也并非我大奡所能做。因此,要缓战而并非直接求和。】

【这般思虑过后,心中便有了思路,提笔开始写。】

大奡周边小国甚多,却独与西芜、匈奴频发战事。然匈奴所战并非觊觎我大奡疆土,只是掠夺金银,以求富足。而诸多小国与我大奡往来贸易互通有无,交流文化相互交融,使得两国百姓安居乐业。而临匈奴边疆百姓却常有心惊,不得安稳度日,长此以往百姓困苦难言只得弃家离乡,边疆渐变荒寂。

战事起,则杀戮重,妻离子散民不聊生。经久之战则引将士不归,国库空虚,赋税沉重,百姓苦不堪言恐有内忧之患。

今上登基不久,战事频发不利于今上肃立朝政,何不缓战得以修生养息。《易•系辞下》中有云“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屈谓之难得的糊涂,谓之谦恭。是“不战而胜”之谋略。待君年长,大奡富强,何惧匈奴犯我大奡。

学生以为与匈奴之战,并非朝夕之事,数年以来频频事发,故此应缓战并非求和。匈奴以游牧而生,夏季土地肥沃牛羊不断,待入深冬生活艰辛,若是能在冬日送以过冬米粮于边疆相邻匈奴百姓以示友好,不但不辱我大奡威风,更有大度之言盛传。再起战事,且不论我边疆战事如何攻破,自是他匈奴百姓也未必心悦诚服。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虽是我大奡书本中的道理,可放于匈奴国中,亦不是这个道理。若他日匈奴能与我大奡友好相处,则我们以礼待之。若一如从前,我大奡将士也不容忍,非臣服而不罢休。

【一篇写完,这才将笔放下。自以为我大奡没有什么可惧怕,可若是谈及长久,便不该过于将这份自信放于现在,不该以天下百姓安宁作为赌注。】

苏昱敬 发表于 2017-2-21 21:11:45

【默默地看着考题。看周围几人皆开始提笔写着。暗暗叹气】

【想了良久,我方才写着】

我天朝自古以来皆为礼仪之邦,以和为贵。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虽远必诛。

天朝虽有大国气度,但若屡屡犯者 决不轻饶。自古皆有和亲以巩二国之友;西域外藩盛产之物我朝未有,我朝瓷器茶叶等外藩又无,大可大举通商,修建商贸之路。于利益好处想来谁都乐意。

但 国君登基不久,战事不利。倘若他国欺此,我朝自不该手软,朝中才贤之人、精兵之人不在少数,泱泱大国人才济济,今又举科举网罗人才。学子不才 匈奴好战 亦不是初次,可同邻国交好以挟匈奴。至于领国,当是方才所写,修商贸,于有利。

【落笔,仔细看了一遍,方才满意的交了卷册】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永徽三年三月十三日·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