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垏 发表于 2016-8-13 11:25:21

【时辰已到,侍卫敲钟截止】

【依序承交试纸,随后起身,言】

青州名胜古迹繁多,江山如墨;景色优美;承安二年秋日东丰山游人居多,却因参灯会被人点燃炸药,死伤无数;

对此,各位学子有何看法和观点。一炷香的时辰,亦是本次科举最后一题。

沈致宸 发表于 2016-8-17 15:33:21

【未曾想此次科举竟然两篇全是策论,这确实是稀奇。眉头微皱,众学子向来都把着重点放在四书五经上,毕竟若有幸金榜题名,也会有一段观政期以供大家实习政事而后才授予官职。可眼下的问策倒是一点不含糊,想着又不禁一笑,难亦有难的好处,起码不会千篇一律的孔孟之道,也算是此次考官的用心良苦。至此,想了下写道】

青州,为古"九州"之一。上古为东夷之地。至夏商间,先后为爽鸠氏、季则氏、逄伯陵氏所据。周初封吕尚为齐侯,地始归于齐。历春秋战国之世,均为齐属。"东方属木,木色为青",故名"青州"。

然就此九州古迹之地竟有人乘机点燃炸药致使死伤无数,青州府县官吏皆有不可推卸之责任。只是在追究责任前还需先安抚死伤民众,弥消青州百姓于灯会之难所带来之恐惧,使其对朝廷对大奡依旧怀有信心。亦当保持政令畅通,对此事不应避忌,所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若对此次事件隐瞒或忌讳不言只会导致民众以讹传讹,夸大伤亡致以人心惶惶,人人自危。故而唯有先发制人,以朝廷和青州地方官府来正确引导此事舆论。

此后便可调查此次青州灯会点燃炸药之原委,到底是我境内乱民所为或是国外异族卧底所系,再做决断。然,要查明此事亦不难,一是从燃药之人为突破口,调查此人平日居住常去之处。二是从炸药根源处彻查,既然此事发生在青州,朝廷又设有各个关卡若要将如此大量炸药从外地运来显然无法做到。那么制作地乃青州,近来是否有可疑之人出没,各个烟花爆竹店是否有大批货物进出等等。

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为政以德,譬若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如此即使偶有异心者,众伐之,何有惧哉。

白景辰 发表于 2016-8-17 19:50:09

【待得一题答毕,全部交卷以后,第二题便也随之而出,看罢试题,却不想两题均是实事论答,倒是自己未想到的,不由得一时间也有点头疼,好不容易答完一题还未放松便再来一题,科举倒是确是不简单】

【将题目反复看了数遍,方才缓缓提笔】

此次参灯会被人点燃炸药,造成死伤无数,学生以为,该有几点需的注意。一,此次灯会为何会被点燃炸药,青州官员因赶紧查明真相,避免造成更大事故;二,对于死伤者该详细查明,对于家属安抚需的做好,避免民心所乱。

关于此次参灯会被炸,青州官员得迅速查明到底是外邦所为,还是私人恩怨所致,且堵不如疏,未避免人心浮动,此次事情该与民众讲明,事情发展该与民众知道,以免民众不知详情,而被有心之人利用,造成更大事故。对于此次受灾家属,需的妥善安排,不可随意处置,对于伤者该官府派下医者尽力救治,对于死者,官府因妥善处理,毕竟天气炎热,死者为大。

当然此事,不管如何,乃是青州官员的绝对疏漏,待事情查明,所有官员均该依法而处,以慰民心。

【写罢,复查数遍,方将卷子交上,不管成败,总是感觉心中一松】

百里枫 发表于 2016-8-17 23:48:09

【从容聆题,细忖一刻,方执笔研磨而书。】

学生以为,凡国见祸如此,稳民为要,定社稷为策矣!此言之意,即须辩责、理事、稳心,三者缺一无可!
论及辩责,即起因何为,归属何地,何人而辖。青州地处我朝东边一隅,如画壮丽风光,遭此横祸。其一,责首落青州刺史,刺史辖统青州,突生事端,管理不当,是为失管辖之职,青州子民因此丧命受惊,是为失为官父母之职!
其二,责次落青州县尉,一州县尉,掌治安司法任,灯会盛况当前,人群冗杂密集,治安乃当务之急,县尉监管不力,事端一发,损民身家性命,而不可收!其三,责应落民慌乱之态,推搡0之举,加重伤亡。
论及理事,其一,青州发事当地之县令,县尉首发制势,遣散人群,伤患诊治,亡者安葬,抚慰百姓。悠悠民心,暂稳于此。其二,青州长史立与将军遣调人马兵将,立赴当地,彻察因之所在,源之所存,公之于众,惩治奸人,以稳民心。其三,青州刺史统辖各官,使州安定,毋使暴动燥乱。后以钱粮物什,以慰亲属。
论及稳心,因青州民数多而密集,临祸易乱,此刻必安抚民心,使民安而续业,不可惶惶不可终日。陛下先顺民心,故功名成。夫以德得民心以立大功名者,上世多有之矣。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得民心有道,万乘之国,百户之邑,民无有不说。取民之所说而民取矣,民说岂众哉?此取民之要也。

【滞笔增墨,续其尾】

一州之乱,不可乱人心。民齐灾易结,其要在于官,其策在于辩责,以服众儆后;理事,以解当务;稳心,以稳社稷。
今朝風調雨順,我朝上统各州,必避此灾祸,天下归心。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承安四年三月十五·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