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此番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说文》有云:“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此言之义,礼者,人行动之则也。古训礼乐为尊,五伦之常由之起,宗庙之礼由之始。故礼崩而人心散、宗庙亡、四洲乱,此春秋所以乱世之由。
【至此,思绪妥当,辄健笔续下。】
自周初建,立宗制以固国,内则以礼辨血缘亲疏。是时,世人习礼,方通晓五伦之矩,遵礼而行,由此始,以母礼为先,延承五伦,立一袭之礼体,方有朝中君命臣不违,君君臣臣;世间上行下必谨,上传下行,君臣有叙而政治成焉,诸侯顺服而纪纲正焉;而宗庙香火传,父子有别,兄弟相尊,阋墙为罪,内外有别而九族睦焉,长幼有伦而俗化焉;纲常伦理建,周方定。《左传•隐公十一年》所谓:“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此之谓,君臣、上下、父子、兄弟,由礼定之。
礼,使众存敬畏,畏之心源于人之信,人心有畏惧之物,方既敬且畏,知何所为而何不可为。
而若非礼,则行无礼约,失敬畏之心,肆意妄为,众失其与牲畜之异,为人臣者不知守臣之规,则类于三家分晋之况,卿相分国,犯义侵礼,而天子更不依君礼,不讨反宠秩之,使列于诸侯。天下臣逆君意,不以君为尊,上命下违,则天下君不君,臣非臣,上下淆,无礼别,何来君臣之定,上下之别。至于百姓,无礼约束,则无伦理纲常可言,无仁不养,肆欲而去,甚于兄弟阋墙,父子聚麀,姊妹同侍之事悉存,社稷五伦丧,何以定此四者之别乎?
是以礼存社稷永固,非礼无以定伦常,定君臣、上下、父子、兄弟,自无以定国。
【神融笔畅,洋洋千言,书至末划,收笔出尖,然后搁笔,经检无遗,待墨迹干透,合卷递交】 【闻题明义,提笔略思,遂展卷而书】
道德仁义礼,礼为末,亦为本,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道,乃万物万法之本源,天地周成之根本,然大道无言,唯有以德而昭,罪莫大于无道,怨莫大于无德,知道明德而后有善,善为何,仁义也。仁义何显,由礼而成。而何谓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不学礼,无以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礼为本,后仁义,再显德,终明道。
【舔墨,续录】
人若不明义理,难达仁念,背道忘德,虽能言,亦与飞鸟禽兽何别?寻常之室,六尺之舆处无礼,即上下踳逆,父子悖乱,而况其大者乎?唯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唯礼以束人,可教化扶正,使序尊卑,悌长爱幼,规则处事,不犯淫乱恶邪,不败纲纪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日久则辩是非,明真妄,通上下。故教训正俗,纷争辩讼,君臣上下,父子兄弟,宦学事师,班朝治军,涖官行法,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可。
礼,为本也。
【此一番已书尽心中所感,搁笔无悔】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