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少恭 发表于 2014-11-17 10:41:37

本帖最后由 司徒少恭 于 2014-11-17 14:02 编辑

[未应声,只一一点头示意入座]

[随后待众人入座,侍卫关闭贡院大门,清了清嗓子,手掌拍了拍。监考把写有考题的画卷打开,随后道]

今年的首题便是‘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随后甩袖入座侧位]


ps因有些学子是学生党,所以首题时间为11-22日(周六上午十点)
考官温馨提醒:
虽然一道题观点道理都差不多,但是如果3.4号回答和1.2号差不多的,那么还是看好前回答者。所以大家尽量避开写的差不多雷同

唐礼骞 发表于 2014-11-17 11:44:39

[见画卷上题目,欢然一闪而过,不难,而其理一堆,则亦使人烦躁。思之,提笔,点了点墨水]

[‘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这题颇有举贤之意,不知陛下何以看,始觉是好文章]

[提笔徐云]

法尚严刑治之。要执行者狼戾,无非残忍,不惜歹毒残忍的手段。而诸葛亮没有申商之心狠却想立刑名来治国,故蜀亡。而王安石改革制定了规定,但是为了不背负恶名不承认自己用的是法家学术。虽然如此,但是王安石不用其名却用其实。学与思,并驾齐驱。诸葛亮之心,便是为国为民,是为好心。却用申商之术,可自己却没申商之心,所以,是人也好,事也好,治道也好,光有一副心足,又要有真正宜己之宜国之。

余以为,治国者,必先有诸葛亮之心、行申商之术而,方成事。若只用之矣,而无侧怛之诚,其后仅行诸葛亮之道。但,朝政虽有良法美意,亦足为害。如申商之术,虽治国富民,而不负众之怨。

而若用朝,必有人驳,亦是言非先帝之法。故,吾以除有心,尚得有胆,不畏他人之争之语,亦如申商之心,实,坚。不然,再多也是枉费。,不畏人之争之语,如申商之心,实,坚。不然,再多亦用。

苏末熙 发表于 2014-11-17 13:30:44

[思考会儿,才提笔写着]

申商二人之法,强国富民。但诸葛亮用后却是无用,这是为何?就是因为诸葛亮没有申商二人的狠辣手段。试问,他人虎皮好看,而汝有一慈心,不忍屠虎,尔何得皮?每日讲着申商之法,而无实之以,岂非白谈?!

[少一顿,仍著]

王安石以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何以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试问为治,既觉此法好,又可强民,何避其名?就像是一窝蚂蚁,总想着自己为自己好,辄以己为中心,或为势力。治国者,当不论人之语,既有诸葛之心,亦有申商之术二人,犹惧何?

朝廷既然选拔人才,就该适当采纳有用之法。既为官者,则不畏言,言己所欲,虽治国谈起来也就那么多点观念,可百人有百人之意,既为官矣,则不当混混度日,乃为国为民为益,恐其一也。

然如王安石以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虽其中有隐情,然我以为一官,欲行一制,虽遭反对,甚则唾骂,而其利于国民,唾骂亦佳,非也,皆可为之。

安骜✘ 发表于 2014-11-17 13:59:59

[未曾多思,只提笔缓缓写到]

亦如有心无胆,则事无可办成。或曰说有胆无心,只会横冲蛮触,无去思,亦无成

朝臣所以不止一二人,是因各有各之位,每官之职皆不同。而十人同,思之法皆异之。

又如,一个人想出的方法,众人觉弊与祸甚大,或者自己难以接受。但实为利国民,其人辄以私之利,亦是顺人而力非,甚至唾骂。此时汝不该退缩,更不该闭口,而是自为制法争一席位。勇于试

[又顿笔,看了看他人皆是埋头写着,忽叹。继写道]

亦汝之法实害多,病多。那汝亦当听人言,修己之制,善制,人无完者,况事?辄有利有弊。

然汝将固之心,又有善听,虚受之心,然则,你离目标也不远矣。

虽然鱼儿都会成群结队,而既得官,除了那一点利益外,亦当顾他人与民,当官吏,何当官?不就为实自己理想抱负,利其民乎? 若初之意尽矣,则汝为何义??

[落笔]

玄玠 发表于 2014-11-18 20:29:46

[念着阿爹,骤然听得考官这题目,手腕一抖,一滴墨迹滴在了素白的宣纸上。不禁愣了愣,啧啧,真是出师不利!阿爹,要是孩儿落榜了都是你害的。]

[心里一阵默念,重重的点了点头,匆忙又换了一张宣纸,用笔挠了挠头,理了理头绪,申商两人,虽同为变法,然不尽相同,一为法制,一为术制,这里却一概而论之,乃至后人。究其根本,哪里是什么刑罚狠心,分明是离不开一个利字,想到这里,索性开始下笔]

申商变法,致韩、秦两国,国势强盛,乃利国!学生以为,此兴国之壮举,善也!纵观两人变法之成败,一曰时,一曰权。所谓时,时机也。申商变法,韩、秦两国处乱世,诸国鼎力,居安思微,是以成变法之利。所谓权,权也,利也。申商变法,得韩、秦两君相助,可谓成于权。然,商君之死又为利至!呜呼哀哉!一代为国之士殒于私利,可钦可佩。然商君虽死,商法犹存,得成秦之一统。而韩国之灭,尚有局势外因,纵申变法取术晓有成效,然外因不许,地势所限,纵有通天之术亦是惘然。

[写不下去了,摇了摇头,提笔再落字。]

前事犹可追,尚有后来人。王安石采变法之实,而惧其名。何也?学生以为王安石之变法不同于申,乃同与商君。所惧,乃为利也。观之后效,法有小成,终至罢停,何也?用人不当等均为其一,法触利也,方为根本。然,后人得观,一目了然,何人为国,尽在心中。

至于诸葛,一览青史之上,蜀国虽灭,诸葛留名。

历有诗人称颂,有曰“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何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乃国之忠也。《三国志》书中有载,诸葛孔明为定社稷,数出祁山,不惜长途跋涉。为匡扶幼主,可谓呕心沥血,倾尽心力。拳拳为国之心可昭日月。

虽法之不成,纵时光倏忽,其心不灭,其神不灭,垂范后世。人生得意如此,夫复何求,又有何惧?

故,学生以为,变法成败在于因时制宜,然,为国之心无可辩驳。申商可佩,诸葛可佩,王安石亦犹可佩!此大丈夫立身于天地,不可或缺。

此为本也,然仅一腔赤城,不权衡时事,因国、因地、因时制法,致国误入其道,原可因改而兴,反至国衰,为人臣之所不取。

唐元翊 发表于 2014-11-19 21:36:44

【见副考大人命人下发卷子,而后口述出今日科举的首题】

【“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不及三十的文字,其内就说了四位先贤、四个国家】

【涉及之多,而题目只有一句话,并没有局限答什么,倒是和历来科举有些不同】

【心里一阵思来想去,就见旁人提笔而答许久,看时间也不急,仔细斟酌妥当,方提笔而书】

常人道:“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诸葛亮与王安石所处背景不同,治国方式亦不能同

诸葛治蜀,虽其无申商狼戾之心,但蜀国方值倾覆,正是危急存亡之时,严整法制,利国利民,其进可攻退可守,即使其人非申商之心性,成效无显著之态,但三年即可北伐强魏,何言不强?

王相治宋,掌权者态度过分左右于其行事,且当时尚为国家富足之时,常年安逸之下,难免社会风气少清流之风,比不得蜀国之时,只得以申商狼戾之行治下,但非一人可办成,其余人行事难免有所偏差,更有上位掌权者左右,难免弄得士民皆怨,毁者甚众,谓之毒乱,何言不衰?

天下之患莫甚於不权时势、而务博宽大之名

故当权者审时度势尤为重要,稍有偏差,其影响之大,让人不可小觑

诸葛王相都乃能臣,其谋略用在当下,必考虑外界条件,而非盲目而用,造成不利于国,不利于民之大事

【写毕,停笔】

白承光 发表于 2014-11-19 22:09:27

【大人出了题,这才思索起来,诸葛亮,王安石,都为后世留名之人,只是二人做法不一,二人所处之时之背景不同,自然不可同语。】

【看旁边的学子早已奋笔疾书,思索一二后,仍犹豫不决不肯提笔,不知此司徒大人所喜好,再忖度一二,此卷并非其一人所阅,这才提笔写起】

题曰“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而所谓申商之术,乃其严苛刑罚治国,必有其执着心狠手毒,方得以治。

然史有诸葛忠武候,虽用其术,开诚心,布公道,不以罪小而恕之,不以悔罪而仇之。非心狠手毒之人,其令法虽严而无怨者。功润一方、吏民衔感。

虽有蜀之亡,非诸葛忠武候之过也,蜀当疲玩不振之秋,内忧外患,其势岌岌不可终日。此令法犹如猛烈之药,蜀之固疾不可除也。

【诸葛亮的一生,可谓赞叹,留名青史。相较王安石,则相差甚远。稍顿,执笔】

王荆公虽有治法之深见、而未能尽其用也。王荆公深知申商之术不足以服朝野之心,讳言其名。却以申商之术之狠辣根本用于治法。致其新法适以毒乱天下为今世大诟。是谓其心术不正,则不得已得天下之心。

学生以为,执权者其所用之术相同,而心术不同,则其影响不可相媲。

【后再仔细看一遍,方交卷。】

墨瑧 发表于 2014-11-20 20:23:43

【众人奋笔疾书,只觉各个胸有成竹,势在必得。】

【缓缓展开问卷,只见题目应然写在纸上“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研磨而写,】

“所谓申商,原指战国时期辅助韩昭侯改革的申不害者与为秦国变法图强的商君公孙鞅者。此二位都乃战国法家思想的伟人和刑名之法的忠实执行者。”

“法家,所讲究严苛的刑罚治国。即要紧执行者心狠手辣,不惜歹毒残忍的手段。诸葛亮者,曾于战乱之际被先主刘备三请为谋,更有后人史称“三顾茅庐”,皆因其才智谋略过人。其可再定天下,助主力夺天下,其智仍未后人敬仰,此后更为刘备所出《隆中对》为蜀国国策,然蜀国亡非才智所引,齐国齐家得天下,若治国仅才智多谋未有足矣,所掌管规划之策亦如鱼游水,水生鱼,两者生生相息,不可缺也。”

“王安石者,才智不逊诸葛孔明,于庆历二年进士及第,为国为民,劳心费力,心者,系百姓系君主,因其改革制定了十分严厉的规定,所得为君为民所贡献之大无以言说,只而使其不背负恶名,自始至终未能承认自己用的是法家学术。然此,王安石不用其名却用其实,所作之用益大于君于民,不可否也。”

“学生以为,治家治国虽同理而不同法,处人待事虽同法但不同理,治国,才智所必须,然所讲所得顺应黎民,所为黎民,所取黎民,所听圣君,必然有圣贤君主,严法厉行放能掌万民,得民心。”

【书写完毕,将笔轻轻搁置,只待考官在做吩咐。】

司徒少恭 发表于 2014-11-21 08:51:53

“时辰到”

[宫人尖锐的声音响彻贡院,随后便闻钟声]

[起身,打开第二画卷]

这是本次科举的第二题。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PS:这是最后一题题目,大家别说出题比较弱智,请别吐槽本官 - -
         时间为截止本周日晚上。11月23日晚。

唐礼骞 发表于 2014-11-21 09:31:09

[落笔,又看画卷上题目,沉思了会儿,才缓缓写到]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孔子所言自是名言,深的后人学习和思考。也如同孔子所说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是很高兴的吗?‘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与朋友交往朋友是不是忠实诚信了呢?

所言‘德不孤,必有邻’一位真正值得交的好友,给你的会是志同道合,见识宽阔,为人忠实诚信。而并非是酒肉朋友,善卿谄谀。一位真正值得交的好友,其为何如之?如我初之所言,汝之心灵和学识为人不当有所提高,且汝复了他人之优,改之之过也。如此之友,乃谓朋友。

所为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交友,处事自该如此。如汝今科举矣,若有幸入榜矣,其在朝者乎?可不止汝一人,各任其位,而此时亦上一层,亦当交些新的朋友也。所谓友亦当三思而后行,何谓?

[稍一顿,始忆之,虽出题之曰何友,可吾想科举理当不会如此简单吧?想亦当通一番官,言己心志之类也?遂又写下来]

如果你教到的是那些混混度日,喜欢阿谀奉承,对你好话说尽,拍你马屁之人。其君于朝廷何?不不过是朝廷之蠹也!其初之寒窗苦,科举,又是如何?犹记读书时,夫子常教科可改命,庇民,亦可展其才。尔若汝喜此伪之言,汝与此人何异?而何自古皆总有官者恶之,而享其利富贵?因其的心早就被利与金钱蒙蔽,意者其如何好。不顾民之死生。自然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以吾知,坏之人总有一日得报之。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然汝始则于贤臣交友,学其长,补其短。则汝复为会别一番为之。虽不及恶人富贵,可实质皆是为国为民,看百姓因己之努力过的好,过的开心,自亦为快乐吗?虽总有人与你为难亦非君之所意欲,但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而那些小人一时得志,却长久不远。因为自古都是邪不胜正阿!
所谓三人行,则多贤中,总有一个是足以学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每个人都不想终其一生,一无所获。然好恶而又是一念之间。全在自决中!

[毕矣,舒之气,搁下笔。摇了摇头,父尝言科举则写其意与志,而此题无乃绕心矣!]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建鸿十五年文举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