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陵✘ 发表于 2014-6-22 00:57:23

本帖最后由 苏少陵 于 2014-6-22 17:41 编辑

【贡门大阖,满室寂然,睇眸于考官 ,静候二三,俟其命题,少顷,闻坐上之师缓缓落题命定,屏气凝神注听,恐有所遗,心中凛然惴惴而难安,语毕,香已燃上,然四座无声,皆为沉思深虑,眄眸于他人,正襟危坐而不动,略平思绪,提笔落墨。】

学生诠才末学,瞽言蒭议 ,浅文陋解恐笑于大方。

【语罢,遂朗声而侃侃,不及文思炳蔚,只求言理清晰矣。】


子见哀公,哀公欲求法以服众,然民为何难服?诸子百家草民下吏皆各有所好,各据一词,各凭一理,众口难合,故哀公苦于服民无方,然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窃以为,子所言皆重于“直”“枉”二字,直者,公正忠义之士也;枉者,诡诈巨猾之佞也。人非圣贤,皆有“枉”心,恐现“举枉错诸直”之差,因而需“直”以衡。借直来矫枉,民则服矣;反之,以枉矫直,民则反矣。

且夫始皇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以万乘之势而雄于野,然始皇及二世暴虐无常,焚百家之言,坑百儒之士,隳名城销锋镝,奸佞横行,累于贤臣,更有指鹿为马之谬谈见笑于天下耳,腐虺蠹蠡之辈污泗朝野,沆瀣一气。故良明远达之臣或戮于负涂之刃,或遁走而事他主。鄙庙堂之高,百官鼠辈杂多,无人能觐,或秉手祚衣徒为自扰,或贪生怕死,面面扶乩。故泱泱大秦百余年,却叹蚁冢坏堤,豸啸乱奏,燚焚宗梁,豪杰遂并起而亡秦族也。究其原因,皆因仁义尽失而民弗从,民弗从之,转而为敌也。然仁义尽失何也? 举枉错诸直耳!

【微顿,遂提笔又道。】

唐太宗曾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言明君不离民之道,故大小朝论皆以民先,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太宗曾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太宗论三镜之道,借古以自警,奉今以自觉。察民者,国之根本,根本不摇,方可昌盛无虞。君能清净,以正直之道授予民,以明理之学示于民,光之大德,民所向也。皆因如此,得海清河晏,创贞观之治,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八州皆朝也。然因何得太平治世哉?举直错诸枉矣!

故引天下趋直者,行而合乎其道,发而合乎其理,秉其正法,修以直度,则民皆服;张天下以邪曲者,行而违乎其道,发而摒乎其理,蝇营狗苟,怵惕不宁,则民弗服。此乃先圣孔子以教天下之大学耳!
  
此为学生陋解。

【毕,墨迹未涸,交于案上,俟候回音。】

赵舒珩✘ 发表于 2014-6-22 14:55:04

【才入座不过半盏茶功夫,贡院朱漆大门便轰然而闭,原本稍有杂乱的思绪也因着这一声而沉稳下来,心下愈加清明。微微低头闭了闭眸子,只觉得满室沉寂,令人稍感压抑,却并不为所动。成败只在今日,现如今自己身为碧云家主,自是不可名落孙山,唯有尽力......不,是竭尽所能也要金榜题名,这是对赵家所有人的诺言,也是对自己的要求抑或是对自己下的目标!从未失败过,亦不能在此覆舟!】

【听得考官沉声开口,缓缓抬头,一双湛亮的眸子乌黑,透着坚毅果敢,面部自然,看起来十分自信的模样,令人恍神】

【抿紧唇线静静听完考官的言语后,欲抬手磨墨,行动却稍有滞涩,这样的动作无疑出卖了他,他在紧张,可又有什么好紧张的呢?自己也不知道,只是心中清楚,此次科举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尔后又将有什么】

【顿了顿,略略皱眉,又恢复了以往行云流水一般的动作,只是额上微汗。铺开宣纸,静静地想方才考官出的试题】

【“民服”、“举直”、“错诸枉”.......题目算不得难,却也算不得易,小则只论如何为官清正,博论便是治国任职之道了。提笔下墨,写到】


圣明烛照,国泰民安,祥和昌盛,又开科取士,着尔等之幸。遂以论之“何为服民,何为官”。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思及此,有想晋平公曾问祁黄羊孰能任南阳县令,解狐与祁黄羊结怨,但祁黄羊毫不念私举荐解狐;居有间,晋平公又问祁黄羊“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并不避嫌,实则无须避嫌,而荐举其子;其果可见,二人治理有方,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是以,吾以为,任人唯贤,为政以德,则众星拱之,民心所至。


【笔下稍顿,锁眉想了想,又写到】


鲁哀公曾问孔子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孔子只道:国有诤谏之臣四人,若父之子为诤臣,则子一味遵从父命,可还算孝?有友诤臣,若行不合乎道义之事,可还算得上贞?则吾以为,为人为君子之道莫过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理应以修身为本,加以齐家治国。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遂曰:“君子不器。”应当博学多识,不辱君命,盖能“服民以道德,渐民以教化”。吾以为以德服人才是根本,汝临之以庄,则百姓能够敬之。是以不以权谋私,将心比心待民,民自当拥之。遂秉持本心,以理服人,则行无贷,能够清正服民。


纵观史料,有庆父李林甫之辈,亦有西门豹魏征之类;若审人清明,则民之所幸,反之,民之不幸。

【展眉,停笔,垂首静默片刻,薄唇依旧紧抿,丝毫不减松懈,待墨迹干涸,才将其递于案上】

墨若✘ 发表于 2014-6-22 15:40:36

【泰然坐于案桌旁静待,只闻体内燥乱跳动不安。长吁口气以平复情绪,考官字句清晰,以君民为题作考,意向所属不知为何。】

【随手执笔,染墨疾书。】

(夫子所言《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然其思以“仁”为心,以“礼”为形才方为精华之所有。扩其仁乃表恭、宽、信、敏、惠,主张君之统以体察民情为主,杜绝苛政为辅。帝之英明决于善用与制裁。古有隋炀帝,开科举,增进士,举贤于用,聚智为民,为往之世祖门阀政治趋于谋才之士,于民于政不可剥也。君之社稷乃千秋大业,君所用之贤,贤以慰百姓,牟福百姓,乃百姓之幸,然得圣明久矣。)

【顿笔微思,考官所言为思江山社稷,为政为民,持笔直书。】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民为国之根本,治国乃以察民情为要由。然如何察,何人察乃君之决也。往年以夕,群雄逐鹿,争霸天下。春秋时期,孔子暗兴论述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推崇。前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以贤臣所学所用,取之于民而用于民。后有商纣骄横逸乐,杂耍百戏,俱置苑中,剖孕妇之腹,作长夜之饮,以酪刑镇压人心,设炮烙以惩叛逆,亲佞臣谄谀之见,远贤臣商容进谏,怒杀九候剁为肉酱。贤臣比干曰:“君有诤臣,父有诤子,士有诤友。”一触君威致使龙颜暴怒,后剖胸取其之心。昏君暴虐终以亡国。失贤臣等同失民心,失民心者失天下。古人云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意在比喻君民之道,治国之法。故国之政法必有君之执政,群臣贤德才齐心协力方得稳朝纲,则民服。)

【一舒心想,将笔墨搁置一旁,俯瞰寥寥字迹念君臣之道,解臣民之系。将试卷压于砚台之下,稍瞧一侧香柱时辰,时辰尚有些闲暇余时,静待考官再出试题。】

司徒少恭 发表于 2014-6-22 19:45:45

[端坐,听考官大人所言,思量了片刻,才提笔书写]

历代以仁德治天下,大奡几十年来繁荣昌盛...

[稍顿,又写着]

在这繁荣的基础上,虽百姓丰衣足食,可却贪官越是猖狂!
虽历代贪官不可全无,但若朝中奸臣当道,百姓深受欺凌,即后世亦终有灭国一日!学生认为,孔子所言的‘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不符世,邪不正又何取之?百姓时常敢怒不敢言,便是欺者多矣矣恐矣。故学者以为清者正者擢之,百姓则诚服。

陌漓✘ 发表于 2014-6-22 19:46:19

[提笔写下]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官有善,亦有邪。朝有贪,亦有清者。
善与邪,贪与清,二者间互补。虽邪、贪二者并非能诛清,便可使二者互督。

亲与善,则民信。亲与邪,则失民信,此乃大道也。

[搁笔,满意的瞧了瞧字]

纪墨言✘ 发表于 2014-6-22 20:42:55

【看一炷香的时间到了,诸位业已都停了笔,点了点头,此番还未有什么,不错】

【起身,道】

本官是大奡隆安二年参加的科举,当年科举,白大人曾经让考生做七言

如今本官也不难为大家做什么诗词,想必众位读了这么多年的书,也读了不少诗词

心里也有自己最为喜欢的几篇吧

此题众位不需提笔而写,起身而答便可,自有人会为考生记录的

【说着一旁一位师爷般打扮的人起身,点了点头】

当然并不是只让你说所喜,在谈谈为何而喜,因何而喜

ps:此题最后别随便选 因为和下一个题目挂钩答题时间为7天

苏少陵✘ 发表于 2014-6-23 00:18:58

【一试已毕,惴惴之心大已安然。少顷,众子皆已落笔,想来定胸有成竹。一炷香尽,只听考官徐徐言诵诗一篇,以铭心志。并谈因何所喜。阖目凝思半响,寒窗诵卷数十载,阅诗无数,所喜者无非诗仙李白也,遂肃衣振袂而起,朗朗声言。】

学生略识之无 ,不敢卖弄无状,所叹服者当属诗仙李白,太白遗诗千篇,其《行路难·其一》 所喜甚哉。

【遂顿,诵其全作,堪堪掷字。】

诗曰: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学生私以为,其诗前言同僚之情,袍泽之谊,其友叹太白之才无人可赏,为其置宴饯行,高情厚谊可见一斑。而后太白以“停”、“投”、“拔”、“顾 ”四字道出因其志不达,故而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内心苦闷抑郁,恰如遇冰塞黄河、雪拥太行 。然虽及此,太白仍不甘消沉,以吕尚伊尹自比,以宗悫之言壮其志,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太白仕途虽多坎坷,志向虽多阻遏 ,然其乐观自信之豪迈,达远之追求,推阻前行之执着,志向之高越,学生深为所动!虽不及太白五车之才,然一直以其标榜左右,若灯长明,长风破浪,直挂云帆,以坚吾志!

此乃学生浅见。

【复行礼,静俟回音。】

ps要是谁再说里头有生僻字!看不懂!就绝壁不能一起玩耍了!

墨若✘ 发表于 2014-6-24 20:13:16

【众考生已纷纷落笔,只待考官再试一题。】

【将挽起的云袖遮下,放眼望去,同行之人皆为男儿。先帝破祖例开放科举制度,才使得吾此番狼狈不被家人所发现。若是此番没能出头,我亦无颜回墨家再面列祖列宗。】

【香已燃尽,考官大人再出诗词,问情问感,心为所系。蹙了眉,静思余年些许史书诗文,竟只有他的名字于脑海呈现。缓缓起身,莲步移至桌案之前,朗声道。】

学生所识诗书之中,独爱玄宗帝之良臣,魏郑公所著之诗《赋西汉》也。

【目光微撇见一旁记书师爷,长吸了口气,字句高亢有力。】

受降临轵道,争长趣鸿门。
驱传渭桥上,观兵细柳屯。
夜宴经柏谷,朝游出杜原。
终藉叔孙礼,方知皇帝尊。

学生学识尚浅,在此以表陋见。此诗囊括皇帝高祖、文帝、景帝、武帝来表明帝王之贤明,勤劳国事,再修文治,以民为本才方受万民爱戴。郑公以此诗来劝诫唐太宗学于刘邦等帝王。

学生以为,郑公诗词才赋不及诗仙太白,然郑公尤可名留千古盛名悠久乃郑公之良臣气魄。太宗曾问郑公:“忠臣与良臣区别为何?”郑公答曰:“使己身获美名,使君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然则使己身受杀戮,使君沦为暴君,国家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郑公以忠良之别来表己心,不愿做奸佞之臣作奉违之事。太宗所以圣明乃以唯贤臣郑公之用,于高位而言听良臣进谏,不畏高冷,不喜奢靡,以百姓之福而坐拥江山,郑公所以为良臣乃太宗所赏识而由,不畏君威,敢于直谏,以君之社稷为重,以黎民之幸而存。郑公以隋帝为例,得明君之果“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郑公在辅佐太宗在位之时曾书《谏太宗十思疏》来直言劝诫太宗为帝之举应贵忠良而鄙邪佞。学生胸怀有志,虽不及郑公魄胆雄威,然慕其品性行为,自小耳濡目染,立志做良臣为君主思百姓,考科举以为大奡社稷尽绵薄之力。

【语毕,朝座上考官大人,再度行礼,于一旁记书师爷浅行礼仪,才缓缓入座。】


司徒少恭 发表于 2014-6-25 10:01:59

[香燃尽,搁笔。舒了口气]

[待考官收起纸张,这才缓缓听考官大人提问,又闻其余二人所言,心下着实钦佩]

[起身,朗声]

《御街行秋日怀旧》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学生以为范仲淹虽在政治和军事上叱咤风云的同时,却也不失其风雅之度。其《御街行秋日怀旧》最是令学生敬佩以及神往。此诗词言辞婉丽,深情绵邈。内容写羁旅思乡之感。,实借秋色苍茫,隐抒其忧国之意。此诗与《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相同,意为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稍顿,复言]

庶学生直言,如今为官者,并非都是一心为国为民,也有为一己之私之人。故而鱼肉百姓,欺软怕硬。试问,如此之人,如何能够造福百姓,报效朝廷?先天下之忧而忧便是让为官者一心系于朝、民。

学生以为,为官者,首是以民,若是百姓都满足不了,谈何朝廷?
只有付出了,天下的百姓收获了,令百姓满意快了了,这才是令为官者之乐,为官者的后天下之乐而乐!

【毕,朝上考官大人行一礼,入座。】

赵舒珩✘ 发表于 2014-6-28 13:39:45

【将将停墨不过片刻,众考生交上答卷后,又闻考官朗声出题。此番出题倒是与方才的笔答有些不同了,虽不知其中有无关联,但还是要谨慎些。思索间,已有几人答毕,暗暗皱眉,转了转拇指上的玉扳指,轻轻起身,略行一礼,朗声道】

学生读书十余载,不敢班门弄斧,秉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览诗篇,尤喜东坡先生《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顿了顿,微微眯眼环顾一番四周,淡淡启唇道】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学生当时读罢全词,心中略有所顿悟,却也有所不解。词上阕开篇写到“莫听”,既是狂风骤雨,又何来“莫听”?思索片刻有解:苏子《行香子》中有言“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万物不过浮云尔尔,不足以萦怀。其中洒脱之意,令学生佩服。尔后“何妨吟啸且徐行”,此句学生倒是明白了,不过是“偷得浮生半日闲”,不愿扫了兴致,而不像“同行皆狼狈”一般。如此怀着玩赏的心态着实别致。倒是遗憾得紧,后得知此举学生不过是半对半错,再读之又有不同蕴意:上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并非是对着自己而言,而是与同伴相劝,于倾盆大雨中行走左右不过是一身湿,倒不如坦然自在行走,既可赏景又不似方才狼狈。可见东坡先生由着相当大的持力与定力了,任风雨肆虐,此事学生可是做不来的。

【兀自自嘲一笑,眨眼间便隐去,遂清了清嗓音,坦然道】

后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倒是令学生忍俊,马匹疾驰又怎会比竹杖芒鞋走泥泞差?后又细细读来,才能得解:东坡先生从容的态度于宦海中沉浮,虽途中艰难险阻,却能够依旧悠闲坦荡,后一句“谁怕?”更是坚定了心中的达观。“一蓑烟雨任平生”更是加强了先生的心中所想,任由风雨呼啸,我自从容自达,虽则官途不顺,东坡先生却依旧镇定,迎难而上,让人喟叹。读来耳目一新,心胸为之宽阔。此句倒是令学生想起了“自庇一身轻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的恬淡。“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描写的是雨后景象,其中诗意尽显,美景相映,自然发出下句感慨“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回首望去,看像方才刮风下雨处,哪里有什么风雨,又哪里有什么晴空?初读此句着实令学生不解了许久,后得知原来苏子有一友,名为佛印,乃一僧人,佛家有言“万法唯心所现”,世间万物皆是由人心中所幻,若无执念,亦将不被外物所束缚。自将“竹杖芒鞋轻胜马”,不被外物所累。

【语毕,停顿片刻才回神,复又行礼道】

此片《定风波》着实令学生静心,亦净心,超然之意尽显,不畏坎坷的坚定令学生自叹不如,着实令人寻味。
学生陋见,还请大人指教。

【礼毕,见那师爷将将停笔,遂点头致意,才翩然入座】


PS:写的我好累= =大家不要在意细节。。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建鸿七年文举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