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若敏✘
发表于 2013-12-21 20:59:40
【钦天监占得二月十二乃吉日,宜为天家选秀,充实后庭。戌时,服侍娘娘更衣妆了,便随太后仪仗至大殿,依命将众秀女引入。适逢礼鼓作,内监高唱吉时到,于是立于丹陛下,逐一报上众姝名讳】
【各人上前觐见已毕,又听太后问道】
现在这儿的秀女,比起这名册上,可是多了一位?
【朝陛上贵妇躬身施一礼,恭谨道】
启禀太后娘娘,册上有名的秀女皆已在此,共六人,并无多出。
步若翼✘
发表于 2013-12-21 21:48:44
回禀太后娘娘的话,花名册上姑姑们登记的是舅舅侄女,故而民女先报。
[不知太后是何意。但如此问,着实让自己慌乱不少]
[暗自深吸了口气。平了心绪]
[若说没个背景,又如何能入这选秀大殿?但既是入了,凡是还是安安稳稳得好些]
白嫣✘
发表于 2013-12-22 05:03:34
[对唐氏之话点了点头,即便这有点什么不符的,若无人追究,谁也说不出个什么来。而今,唐锦城又为吏部一等人,只怕也无人会计较这些个事情。就怕小姑娘的,一紧张说错了话,到时候连自己今个这个挑选的也成了笑柄。如此看来,倒是有那么两分沉稳在其中。]
[继而对步氏仔细瞧了几眼,这话说的,反正我是不信,可与她这个小姑娘辩这,无趣的紧,温和一笑]
如此,哀家还以为,是攀了高官舅父,忘了亲生爹娘。罢了,你心里如何想唯有你自己清楚,为人父母者心心念念的都是自己的孩子,切记不可伤了他们的心。
[阿敏言语,转头瞧了她一眼,今个独独带了阿敏来而并非敛月,这便是要这些新人好好瞧瞧,什么人是怠慢不得的。若不然阿敏这性子,定不会与这些个小辈计较,反倒是吃了闷亏。]
你瞧,倒是我看错了。
[莺莺燕燕的这么一群,让自己如何一个个的记得清楚。想想历年的选秀,不是考才艺,便是考什么女训,女则的,看着乏味。看了殿下六个人,问道]
你们可都是大家闺秀的,这琴棋书画不敢说样样精通,却多少都有涉及。今个哀家便不考你们这些。哀家就想问问,你们一个个的都读过什么书?
咱们大奡多年前都允了女子入仕,你们又为何偏偏选了进宫这条路子?
——————————————————
温馨提示:
问题一:在家都读过什么书?
问题二:进宫当妃子的原因是什么?
禁忌:哀家说了大奡允许女子入仕,便不可说女子无才便是德。读的书多少无所谓,不要说不读书是好。
我不想你们没看清题目而不通过,我注重演绎而并非答题。
玉琳琅✘
发表于 2013-12-22 10:40:07
【大殿上你来我往短短几句已是波橘云诡,其中辛密并不得知,但步姓秀女所言却是大出所料,苏家固然是世家大族,也不该越过步氏先祖,趋名逐利至此,即便得选,今日之举也当沦为一时笑话。其人品,可见一斑。】
【好在太后未曾深究,虽有波折,却是有惊无险。】
【素喜画花鸟虫鱼,略通音律,也捻子消磨时光,本朝民风开放,使女子也能入朝为官,是以,也曾随族中兄长姐妹一道上学,年纪渐长后在闺中也看些闲书,近来正读到春秋,倒也不难回答】
回太后娘娘,臣女读过《四书》《论语》。本朝虽民风开放,家父秉承祖先遗训治家,夫义妇顺,男外女内,各尽其礼。且臣女粗通文墨,仅知晓些为人处世的道理,更无治国之才。
唐云岫
发表于 2013-12-22 11:08:49
[思量那步氏此番却是触了霉头,虽说是舅舅入朝为官可先于亲父说明怎么也说不过去。幸好太后于我之上没有追究,步氏亦未多加责罚,倒是有惊无险了]
哀家就想问问,你们一个个的都读过什么书?
[闻得太后发问,想着自己幼时不同别的孩子,体弱多病便只好常待在房里,不说别的,这书倒是读过不少。听得前面玉氏一言,这论语可不就是《四书》其中之一么,若是太后不计较还是好事,若真的说起来,反而要说没读过书了]
[那些杂集游记之类是上不了大台面,只好道]臣女不才,读过《四书》《五经》,并女训女论语之类。
[太后问及入宫原因,若是说荣华富贵之类便俗了,若是说光耀门楣,于自己身上也说不大过去。隆安十五年初创女子科举,选进了不少治国之才,只不过是自己才能不足,不能应选罢了]
臣女并不知晓治国之才,陋质不足以考取功名,故而选了进宫的路子。
[这一句下来是与玉氏有些相似了,可进宫的原因也大抵如此,都是些场面话罢了]
顾长鸳✘
发表于 2013-12-22 11:58:32
【此番下来,步氏显然在太后心中已然留下印象,不过是坏的罢了。为了攀上高官舅父,竞将自己生身父母也忘了,想必日后步氏若是入选,今日之事必然是笑柄,成为他人茶余饭后的笑话,不知有多少人戳着她脊梁骨在笑此事。】
【太后一如先前温和,看不出来半点变化,只是越在这样的温和下,越有些心惊,幸好我回答的并不出挑,不曾出了差错,否则若是换了我,还不知要紧张至何种程度,指不定当下就轰了出去。】
【虽说自幼便想进宫,也为着宫内的生活向往,但此番话却是断断不能说出来的,没得叫人笑话。想想自己平日对志异类书籍略有涉猎,现下却是万万不能这般作答的,心下盘算,倒不想玉氏与唐氏抢了个先,待他们答完,这才微福了身】
回太后娘娘,臣女愚钝,只细读了女四书。
【再思及进宫原因,这才又答道】
与其余书籍虽略有涉猎,却因资质有限,并未深涉,只学得皮毛,且臣女亦并无治国之才,这才进了宫。
【所说之言,与上两位相差不多,自己并不想在此次殿选中特立独行,免得日后成为众矢之的 】
玄绯悠✘
发表于 2013-12-22 12:20:47
【太后娘娘于上发问唐氏及步氏二女,虽有刁难之意,却也表明,太后注意到此二女了。这般一来,其余几人怕是不如此二女来得突显。】
【只,打着光耀门楣的决心入的宫参的这选秀,便自当极尽所能表现最自然一面。】
【闻及太后娘娘所问,心下思索之刻,已然有几位秀女上前回答之。那几位秀女所言之书,自己也有所览,只内容太过无趣,便扫了一眼就不曾细看。倒是些趣意儿的书籍,引得了自个儿的注意。斟酌再三,太后娘娘所问,自己直答便是,何苦想些个谎言答得好听。】
【盈盈施以一礼,柔声回道】
回太后娘娘的话,四书五经臣女略有所览。。只,其中唯有诗经是臣女细阅过。。其余的,臣女不才,并未深入。。除此之外,臣女喜观棋谱,再者便是各书法大家之作。。
【顿了顿,稍加思索,续道】
臣女愚见,虽我朝已准女子入仕为朝效力,但自古以来女子相夫教子传统乃女德之根本,臣女自知才疏学浅,不堪为大奡社稷出以绵力,且臣女偏风雅之趣,故自认不宜入仕。又,臣女之父于朝为官,臣女自小被教效力皇家之训,家父于臣女亦有生养之恩,承父之训,故而臣女选择入宫,愿以此报父之恩德。
杨汐萦✘
发表于 2013-12-22 14:51:28
【却说殿上的气氛甚是紧张,不经意间见到了琳琅姐姐,眼中一亮,又想起,此时正是殿选,不好和她去打招呼。】
【听的身边的秀秀对答之中还是略显拘谨,其中两人太后倒是关注的很。】
【此番到了宫中,博的太后好感是其一,哥哥如今入仕,食皇家之禄,如今主家一脉不得旺盛,祖父祖母此番送自己进宫,也是为了主家。】
【定了定心,仔细揣摩太后的话。】
【见他人都回了,自己也上前一步,行了礼方才答道。】
回太后娘娘,臣女自幼由祖父祖母教导,多读《四书》,祖父常常教导臣女,眼界不可只局限此,便也教导一些杂类,从中习得一丝通顺。
【答完了所读之书,继而又答。】
女子入仕为的是为国家效力,为朝廷出谋献策。祖父说过,臣女喜读书习字,若是入仕也是不够的。
且臣女也未曾想过入仕,想的是相夫教子,如此而已。
步若翼✘
发表于 2013-12-22 21:50:52
本帖最后由 步若翼 于 2013-12-22 21:58 编辑
是。民女谨记太后娘娘教诲
[幸太后没追究,否则怕是发回本家了.....]
[暗自松了口气。待太后提了问,待众人一一回答毕了。自己这才细细思索了会儿]
[向前迈了去,道]
回太后娘娘的话,民女自幼便想要进宫为皇家妃子。
看书不过是为了提高个人修养,如何成为皇家合格的媳妇。故只看过女训女则女论语。
[稍顿,微抬眸。继言]
皇恩浩荡准女子入仕为朝效力,但自古以来的传统皆是女子相夫教子,民女亦是这般认为 故民女入宫。
白嫣✘
发表于 2013-12-22 22:18:45
[听了各位淑媛的话语,不免对那步氏投去了赞许的目光,也难怪他巴巴的先将舅父官位道出,为的不过是有个身份在皇家站稳脚跟罢了。这一问倒是答得诚恳,让人瞧见了几分真挚在其中,只是这不够圆滑的性子,日后只怕是要吃亏的。]
[继而对着那几位说着什么读了四书五经,又没有治国之才而择了入宫的,不免笑笑,这话说的倒是并非人各有志而来殿选,不过是考不上功名出的下策了。却为显露不悦,只是这些孩子,把男人的入仕为官看的过于重,自己入宫为妃却是很轻。方一一瞧过点名道]
唐秀女道是陋质不足有治国之才,方选了进宫这条路子?顾秀女也自认为资质有限,入宫之人资质平庸,都无碍对么?
[却是不经意间对玄秀女多瞧了几眼,好似当初入宫的自己一般,为了白家,为了哥哥的仕途。有这般心为其父,为其家,便该就是个性子稳妥的。断不会拿玄氏一族做赌注。不带那两位的回话,凝视这玄氏道]
玄秀女有这份孝心,玄大人可真是有福,只是这入了宫便是皇家的媳妇,嫁夫随夫,便心心念念的都该是皇上,用心伺候,以皇家为重、大局为重。
[何人不想自己的家人好,可要想家人的好,首先就是要大奡的江山不倒,不然福从何来?身为一国之母,自己那点小利小益的便不值一提,事事都该顾全大局。即便自己姓白,可却是傅家的媳妇!]
————————————
@唐云岫 @顾长鸳@玄绯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