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然✘ 发表于 2013-7-25 21:11:52


[礼毕待考官颔首,入座静候开考。未几,众举子执礼入座,目光相接处微颔首致意]

[隆安十五年恩科,可谓独树一帜别开生面。今上贤明果敢、胸怀开阔,开女子入闱之先例,令众臣轩然。诟病者有之,叹服者有之,相当一段时日内,此必为不疲争论之话题。目光在几位女举子间轻轻扫过,最后归于苏举子,眸中泽润流转。结束争论的最佳途径就是让事实说话,观几人皆英姿爽利,仅这份敢为天下先之魄力胆识,已值得一敬。唇抿而笑,愿其不负圣上厚望。君明臣忠,怎不令人如沐春风!]

[思忖间漏刻已尽,考官严肃清缓声起]

“安举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接题静思,冉举子已先行出例,风姿当真不输儿男。静聆其毕,方起身揖礼,清声回道]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语出《孝经》。意为要想安定君主的身心、治理一国的人民,没有比礼法再好的了。

礼,为治国之根本;为为人之根本。学生以为,为臣者待君之礼当以忠。体君之虑、担君之忧、分君之劳。君明处,顺之;君瑕处,谏之。为君计、为明君计、为天下计!

为官者待民之礼当以公。亲民、近民、公平公正。法纪严明则民顺,胸怀仁爱则民和。古有语“名医如名相”。名医医人,名相医国。医者仁心,为官者要大爱于民!

君正、臣贤、民和,天下昌矣!

[述毕复揖手]

学生浅见,请大人指点。

[归座静候,一时竟有些心潮澎湃,那样一个盛世,正是入仕之衷、毕生所愿]

金海城✘ 发表于 2013-7-25 22:28:32

【聆言,暗道,虽雅好《论语》,幸余者未敢疏漏,于《墨子》亦有涉猎】

【弃杂念,凝神静思,待前一考生论毕,起身一揖】

《经上》云:“义,利也”。
盖其义者,上尽其忠以匡社稷,中袒其诚以待朋侪,下竭其力以扶黎庶,彰扬九德,弘兹教化,扼抑谗邪,此之谓也。
夫利者,金玉良馔取之不尽,雕墙靡丽莫须添花,权柄在握翻云覆雨,人多谓此。尝言见利忘义,义利难全,余以为非也。义之所存,利必存焉,非不可得兼耳。《易经》有云:“利者,义之和也。”义利之道,述异而意同,其理如是。

诚然,若取之无道,得之无方,全一己之利而损他人之益,其小人之利也,亦难言义,必福祉去,灾祸至矣。洵私利摒公义而得善终者,未之有也。
夏桀商纣,苛政暴敛,戕害不辜,娱己喜好,道义全无,终被攻城掠邑而国破身殒,此弃义而失利者也。
春秋伯嚭,利欲熏心,图财欺主,抛却旧谊,谗上害贤,终致国破被彼君斩首灭族,此亦弃义而失利者也。

是故,匮义则乏利,犹伐根塞源,必难得茂木流长也。

【此处略顿,俄而续言】

窃以为兴天下之利,既彰万方之大义,大义张则黎民之德行日进,臣工之清正累擢,君王之政令愈明,忠良俊乂辅弼,黎庶怨讟殄绝,何愁八柱不正,四维不张?四宇咸宁,海晏河清,又何忧无利可居,无福临身?

是以,兴天下之利方为义,扬万方公义恒得利,摒私利公,寰宇阖宁,当如是也。

【复施一礼】

学生愚见,请考官大人斧正。

【随即落座静候】

白晞✘ 发表于 2013-7-25 22:35:28

【盖贡院肃然,与素宸不过顷刻神色交汇,已闻答题出,转思于题上。】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微一思忖,似隐悟其中玄机。初开女子恩科, 波澜显而易见。是以思虑有顷,期间素宸与安举子,金举子已侃侃而述,静待三人言毕,方起身一揖,娓娓道。】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学生以为,所谓法者,效法也;所谓循者,遵循也。思其句意,世人常以为只需效法古人,必不至出错;遵循古礼,礼行自不会偏差。殊不知旧朝更替,政教、礼法均不尽相同。以何效焉?以何循焉?诸有三皇、五帝、三王、五伯,以不同之法而治世,世安,乃传后世贤名。亦有殷夏非易礼而亡,汤武非循古而兴。由此可见,循古者,非必是也;反古者,未必非也。再有秦之国势衰落,市井萧条,百废待兴,时商君入秦,因时变化,革旧迎新,终至秦国大治,成就一统之势。
【即作结语,略顿而整思,尔后方款款续言】
故学生愚见,百过之一乃废礼,百害之一为守旧。唯顺时应势,推陈出新,秉承法当应时,事当应务。国兴也!
【言毕,肃容深作一揖,退回位上。】


苏荷✘ 发表于 2013-7-26 00:32:08

【淡然处之,不置一词,观望身侧诸生皆已论毕,寥寥数语可堪得几分心性,皆中规中矩答论,不失为良策。人语渐稀落,重归素静,方才振衣起身,浅淡说道】

太史公曰:“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仡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夫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确为圣人矣,学生高山仰止,心乡往之。

【略一沉吟,此句难以直白答之,沉思片刻,孔圣之言不可反驳,可若赞同岂非误为女儿身,顾左右,复言】

虽圣人之言,乃一时所发之药石,不足成万事之言论。

【一顿,考官所出之题乃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是针对女子入恩科或是自己女儿身,不得而知,然长身而起之际业已胸有成竹,轻声慢言】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语出《论语·阳货》,惜男子为振夫纲,断章取义,以讹传讹,而不知此后注有‘近则不逊,远之则怨’,以致当今众议不休。

学生愚钝,不敢揣度夫子之心,只知浅意,私认为此二语为一语,不可分而言之。语中正合女、子、小人三者。言此三者“近则不逊,远之则怨”,意在劝诫人主对此三者敬而远之。学生以为正合韩子八奸之说:“凡人臣之所道。成奸者有八术:一曰:同床;二曰:在旁;三曰:父兄;四曰:养殃;五曰:民萌;六曰:流行;七曰:威强;八曰:四方。夫子所言女、子、小人,正对同床,父兄,在旁此三条”

谓同床者,妻妾也,乘醉饱之时而求其所欲,以涨人主色心者也,人主耽于女乐,不顾国政,则亡国之祸。谓在旁者,左右也,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先意承旨,观貌察色,以涨人主骄纵者也。谓父兄者,骨肉之亲,此皆尽力毕议人主之所必听也。主妾无等,必危嫡子;爱臣太亲,必易主位;兄弟不服,必危社稷。妻事夫,臣事君,子事父,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夫子所言告诫人主度于本,不从其欲,禁奸于未萌,方可天下大治。

再者若合女子、小人此二者。女子本性阴柔,喜夫宠,若夫不宠,心升怨恨咒其夫,随失德于子嗣家门不幸。小人本性刻薄,喜君宠,则纵情以傲物,进谗言,扰君安,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是故夫子将奸佞小人与女子并为谈之,是为警醒世人依君子之道,不受诱惑尔。

【略迟疑,此后话锋引回原话】

学生拙见,女子之中,盖有巾帼英雄。男子之中,不乏奸佞小人。夫子所言乃因适时社会,错对与否,如今不可商榷。古人云:君子谋道,不谋食,谋心不谋生。君子之道,天下适之,不以男女、贵贱区分。女人、小人,难养乎?不难养乎?亦难亦不难矣!

【静立其侧,再不复言】

苏墨白✘ 发表于 2013-7-26 12:58:03

【诸生皆侃侃而谈,捻须不言,心下自有比较。放下茶杯,长身而起,照例宣布第二题。】

大奡隆安六年,青州炎旱,兖州洪涝,饿殍遍野。二州多见饥困,五谷具消,百姓流亡逃荒死伤数万。更有人祸生,瘟疫起。灾民流散,涌入京兆,盗贼祸乱,扰乱纲纪。
君子着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座诸位举子,皆为国之俊秀,不妨就二州赈灾、解决瘟疫、灾民流散之事阐发策论,尽可畅所欲言。

【言罢,端坐中堂,命走吏点上第二支香,静待诸生作答。】


注:三天时间答题。逾期不候。
    考生金贤重缺考,按照考场细则,处以三年不得参加科举,恩科不录,以儆效尤!望诸生端正态度!

金海城✘ 发表于 2013-7-28 14:48:12

【隆安六年,时年八岁,犹记彼时地涸水竭,绿意绝迹,哀鸿遍野,饿殍载道,萱堂亦因此而亡,唯己与父撑至赈济,勉强存活。当年种种,不忍再思】

【青州干旱亲身历之,兖州洪涝虽未曾亲历,亦有所耳闻,思忖半晌,见尚无人答,起身一揖】

学生祖籍青州,六年之灾,历历在目,幸得朝廷赈济,才度彼劫难,乡邻莫不欣喜有加,鳌戴皇恩。彼时尚且年幼,遂于赈济之法未有所究。今浅述拙见,权作引玉之言。

古言:政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灾民流离,食难续命,兼之不法盗匪趁机作乱。民不得安身则祸乱生,匪不得抵抑则民难安。遂眼下须即时着手之事,莫过灾民食粟,扼制匪患。
其一,应查验灾情,统筹灾民实数,并速将青州兖州二地府库存粮开仓赈灾,酌量增设粥厂,其量虽微,以续命之量分发,以解燃眉。另速从幽州冀州二地调粮救急。粥厂及运粮,皆需精兵护佑,以防肖小。
其二,二地乃大奡重镇,人丁密集,则灾情重大,需救济之人自是不在少数,若青兖储粮不足,幽冀调粮未至,则需另作他法。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富商大户,自有其存银余粮,若诱之以名望,授之以虚衔,亦或励之以功德碑,诸如此类,以慰其舍粟救民之举,定有成效。
其三,京畿安危,不可小觑,灾害至而民心不定,趁乱生事者,其心可诛,当即调兵力压盗匪,以安民心,以儆效尤。然,内乱起,外患存,金翎素来虎视眈眈,遂所调兵力,亦需谨慎斟酌。

而于瘟疫,倘处之不当,蔓延开来,其祸比旱涝丝毫不逊,遂治此亦属刻不容缓。
其一,妥善安葬亡者。瘟疫而亡者,纵病未有残存,若腐烂,亦可污其土地水源,于生者防疫甚为不利,遂于其当择适处妥善掩埋,勿使扰生。
其二,征招良医,赴疫地诊治病患,传讲医理。以使病者得以及时救治,未病者知其义理,防患未然,以减缓蔓延,得以扼制。

【此处略顿,再道】

上皆为当下之法,然大灾后,黎民生计无着,百业亟待重振,更当慎而虑之。

余以为当调拨赈银以济民生,蠲免钱粮以减民负,停罢官籴以衡粟价,征招工匠以资生计。大灾甫过,百废待兴,田地贫瘠,无种可播,无力谋生。遂当赈银以资本源,免钱粮以轻其负,促农桑兴商旅振经济。则天下必民心稳固,深感陛下恩德。
干旱洪涝,天灾难抑,却当设法以轻其害,避其锋。青州山地交错,水流不进,可开渠蓄水,以备旱至;兖州临海,中通河流,当修固河堤以防涝临,然则治水,疏胜于堵,宜引其水至田亩以作灌溉,至旱地以滋土地。青州兖州比邻而居,一旱一涝,学生斗胆设想,虽工程巨大,然若事成,将其引至青州,疏涝济旱,可谓两得。此外,可征招灾祸无以谋生者,以作工匠,解其危困,助其生计,于此又添一得矣。

学生浅见,请考官大人指点

【再施一礼,入座不语】

冉素宸✘ 发表于 2013-7-28 15:25:01

【隆安六年,未晤长姐之面,然予与二姐亲历饥荒流亡之事,至今思之可悸。金生言言切要,深得吾心,遂颔首示意,乃亦起身稽手曰】

夫民者,邦之本也,邦本不固,社稷难安。是必议赈议粜,议运议工,先解倒悬,后图久计,上安社稷,下固邦本,百业维熙,庶绩咸凝,必不令失朝廷元元爱养之意也。

青兖二州,在海之滨,《禹贡》谓:『济河惟兖州,海岱惟青州』者也。青州雨龙为舞,兖州雨泽不敷,毗邻之域,阴阳悬绝若是,为政者当深察自警,以图上体天心,下奠人意,无贻君父宵旰之忧是求。

夫饥民流散,户口失编,既已远至京兆,关中震动,此其灾害祸乱为日已不浅矣。府州县官久任地方,平日所干何事?事先何不见奏疏上闻,以致两地天灾醖成八方人祸,一隅饥荒遂成燎原之乱?此中必有奸宄滑吏上下其手,朦胧隐蔽,不令朝廷预闻其事也。不速派风力宪臣一员,锡以尚方之赐,大行雷霆之威,则此一方之奸蠧不消也,奸蠧不消,则民心不固,民心不固,则怨气不平,怨气上结,天地感应,则灾祸之踵至,臣敢力保其必也。是则速遣钦差大臣一员,专查舞弊,以惕励人心,策之一也。

流民远播,祸乱地方,此又今日第一急务。然流民之迁,以故土无食也,若故土可以存生,必携妻契子,昼夜接途以归乡井。当急令苏、松、常、嘉、湖等府凑办白米二十万石,浮淮河达于汶、济,囤聚于大府大郡,并于流民所在各府州县通衢张放皇榜,晓谕各方,令彼知家乡有粮,相扶以归可也。另檄沿途各府州县衙门预备粥棚,轮转递送,并集弓手乡兵于一处,随时策应,以防他虞。倘变起非常,急击勿失,万勿令饥民鼓噪,酿成塌天巨祸也。此事当另委宪臣一员,并锡尚方,沿途指挥策应,有应变不力,立斩以循,策之二也。

疫鬼食人,万户萧疏,彼乡情景之惨,当有不忍言者。然死者已矣,生者事大。当预委灾地府州县衙门分派保甲,各户出工,以工代赈,收葬死者骸骨,焚烧深埋,沟渠聚水之处以石灰填之,隔离病患,清理腐蠧,以俟冬日之来,当第一场雪过之后方可无虞。此事关系重大,当载入考成,以严督促,策之三也。

夫青兖接壤,当以淮泗通雷夏之泽,一以泄水气,一以鼓湿风。凡雍、沮、雷夏、淮、淄诸水,令本府地方修闸建壩,涝时蓄水,旱时放洪,必使稼禾可润,万世无虞,此又长住久任之事,当此三空四尽之秋,虽不可一时并举,然亦不可不预图其成,以贻天下万世之讥。此则又在台省诸大人逆料深察之明,当不俟小臣一一尽举之矣,策之四也。

要之,先理当务之急,毋使饥民斩木,次及偾事之由,毋令债帅逋辜,粜运赈治,次第举行,毋谓戎祀之外无大事也。

金学子语,学子以为夫青兖二州北距幽冀,南抵淮扬,若夫只论道途远近,徵粮于幽冀为是。然自前朝运河兴工,自江抵济,水道勾连,运输甚便,矧徐淮及扬向为粮仓,徵粮递运,除徐扬而外无他可求。幽北虽与青兖接壤,土地出产有限,陆运又需车马夫役,所耗甚多,似非便计。然号令富户,令输米赈乡,亦有可取之处耳。

【语毕归班】

白晞✘ 发表于 2013-7-28 16:31:23

【少时题出,铺展宣纸,凝神细细思量后,方提笔落字。】适逢青、兖两州,炎旱、洪涝之灾,灾民者众,民心必惶惶,若稍有不慎,处置不当,恐至大祸,届时两州灾民暴乱,后果实不敢想。
当即青、兖州两地官员应迅速统计灾情和受灾人数,上报朝廷,以达上听;再急令各州、县,寻求瘟疫之方,并让太医院着手加紧研制,一有所成,务必快马直达灾区,以解燃眉;又责令户部核算、筹备赈灾之物运往灾区;另以朝中熟知炎旱、洪涝或熟知青、兖州两地气象风貌且刚正不阿之官员为钦差大臣,并分遣太医随其分别赴青、兖州两地,沿途州、县官员应予以方便,确保钦差大臣、太医及一应赈灾物品安全迅速抵达青、兖州两地。
于京兆,灾民源源不绝涌入,必从四门,定会造成京兆混乱,应责令四门禁闭,于门外张贴布告,因考虑灾民或多为不识字之辈,着人于城上敲锣,反复诵读,意在告知于众,青、兖两州灾情已达上听,并事先设置粥棚于城外三十里,均告之,其余州、县均可效仿;再有京兆盗贼出没,应严令京兆尹务必妥善处置,以免事态恶化,危及京兆安全。
而众所周知,瘟疫者,易传染,兖州之地官府需即时谨慎以对,严防病源扩张,并妥善安抚灾民情绪,以防生乱。
【续墨,继写】
至青、兖州两地后,当地官员应协助钦差大臣妥善处理灾区之事。若遇房屋损毁者,应尽快择一干净之所,先安置灾民;若遇灾害受伤者,应尽快安排医治;若遇灾害死难者,应予以安慰抚恤其家人。
再有青、兖两州灾后,生产必定有所影响,民心难免浮动,可酌情减免赋税,与民生息,以安民心。另兖州洪涝灾后,兖州官员尚需注意灾后清理,渠道淤塞等诸事;青州炎旱灾后,青州官员尚需严防蝗虫肆意,并做好开渠引流等诸事。
【及此稍顿,思历朝皆有官员、奸商因灾谋利,致民多有怨怼,激起民愤之事,实危社稷,再次落笔。】
另当行惩戒制度,若于青、兖两州灾情中。有受贿、索贿,官商勾结者,按贪赃枉法论处;有虚报、谎报灾情者,发俸三年,官降三级;有办事不力者,罢其官职;有失职、怠慢者,罢其官职,永不录用;有以次充好者,没收家产;有囤粮抬价者,处以极刑。另有乘机劫掠、盗窃赈灾之物者,以粮食计,劫掠、盗窃一石者,处以入狱三年;劫掠、盗窃三石者,处以入狱八年;劫掠、盗窃三石以上、八石以下,处以发配三千里;以上者,处以极刑;其余诸如银两等,均以市价,折合算之即可。
【重新自上而下阅过一遍后,长舒一口气,方搁笔,静待香线燃尽,吏目收纸。】

苏荷✘ 发表于 2013-7-28 23:14:59

【隆安六年,正是双九年华的女子如同径上妍丽红花,风致极为娟然,不知饿殍盈野,死者枕藉之境。方听考官题策缄默片刻,待转神已有三位举子起身答言,匆匆听过只得片字,众人所言不出《周礼》中荒政十二条,心中已有计较,长身而起,压低声线方显悲痛之意,答曰】

诸位举子对策皆以民为本,拳拳之心,学生心有戚戚焉,不敢妄述愚见。

【面向金生,报之一笑】

金举子所思所言:开库仓,调余粮,设粥棚,精兵护之,轻徭薄赋,停收钱税,官、义两赈并行不悖,确为良策。苏某叹之莫及。然苏某反复斟酌,私以为几处欠虑

其一:天下商者并非咸是良善之辈,学生怕米商趁此抬高米价,富商大户虽出银钱只怕不多,加之奸商若以陈年旧米以次充好上缴,只怕连累那些灾民,况且修建功德碑亦是劳民伤财之举。

其二:调粮数目,限期时日及调遣路线,何人调遣皆须细商,再由户部草拟文书告之圣上,几番周折下来,学生等人可等,灾民不能等。另,运粮沿途若有流民哄抢赈灾粮草者,是否囚之?杀之?金生亦讲民以食为天,流民伺机祸乱只因无食,其情可悯之,怜之,又当如何?

其三:减民负,衡粟价,征工匠。学生以为确能安定民心。然则平价贩粮又该如何清算?流民者必举家迁徙,皆可录入工匠之列?赈银亦非源源而来,此处用出,他处必加重赋税,该如何?且这圣心岂是我辈妄论,库中调动实不可测。

【一揖,以示歉意。略一顿,再言】

学生以为冉举人遣钦差大臣一员,专查舞弊,以惕励人心之策甚佳。只其中恐怕良吏难求,再者此策施之,恐富商豪贾未必肯积极响应官府、开仓放赈。此外,即便令苏松等府凑办白米二十万石,如何一并运入大府大郡,亦属极耗工时、人力之难题

【不知如此大论二者策论会如何下场,额间亦有细汗涔沁,只怪自己一时难遣多言之陋习。眸深思而眉紧蹙,再答】

儒子讲溯本求源,学生深感此道,私认为,涝灾炎害,颗粒无收。流民四起,虽有为盗者,亦饥困故。是以,流民为标,灾祸为本。治标只需赈灾妥当,故而治标容易治本难。

其一:商人追名逐利之心可利用之。谕令凡商自发运粮入灾区者,追封其先祖五品勋爵,赐之名望,至于功德碑可免。再诱之以利,宜令各地豪商将囤粮平价卖与官仓,平价贩粮可获一至五年不等的茶盐、丝绸、香料等物专贩权益。则可平抑粮价,充实仓廪。

其二:我朝郡县考满,吏中计绩中有定凡丰捻之处,于见有官钞支籴谷粟,储以备荒,以定展最。故各地粮仓仓廪富实,且远水何以解近火,此运粮灾地几日之内不可估料死伤多少。灾情当日应就地统计所缺米粮数,就近调取,并组织青壮者随去压粮。此外,应动用八百里加急上呈灾情,举国上下不可延误,户部更应调动人马处理此间事务。

其三:可使京兆诸州县开仓济民,设营寮于城外,置流民其中。募少壮兴役,其老幼疾病无依者,依乞人例给口食,或为炊事,待候归本土,及能自营或渐至春暖停给。另,多遣兵士,戍守城外,以防哄抢盗窃之事。如此,流民有所养,京兆可无乱。久之,待家乡灾情已除,农事日近,流民自会返乡。

其四:为官清廉不在于表而在里,先朝有例大都赈灾官员皆中饱私囊、官官相护而不上表。此刻良吏固然难寻,但学生相信定有怀才之人能堪大任,否,我朝寥无人才邪?赈灾若无朝中大员坐镇,假若地方官员贪污又如何得知?学生浅见派往之人可为二三,互相督之。


【方才几人所言针对疫病之对策皆为良策,冉举子更是上上策,自己不需多言,只简略道】

学生曾小览医书,知夏日热,死者相枕,乃致疫灾大起。宜令凡有疫病患者出现,当地即刻禁止人员出入,内里康状者宜待医者确诊未染疫病才可放行,此外府衙应及时组织人员处理尸首,焚烧之,以断疫源。

【考官三问灾民流散之事,其实上已有计较之策,此处不妨再拎出细谈】

流民如何处之,学生有三策:

其一:宜令各府州县备籍流民之家,并灾民之人,移文互报,审验无异,令归故乡。其有不愿归者,令占籍于所寓州县,授以地亩,俾供租税,则国无游食之民,野无荒芜之地矣。

其二:灾年招募流民和饥民为兵前朝也有例可循,一来正如金举子所讲防外患,二来老弱者无力揭竿反抗

其三:治理青州旱情,兖州涝灾无外乎修渠凿井、引流灌溉。而兖州洪涝房屋倾毁,朝廷当以每人每间给银四两,民间房屋则每间给银二两。家中有染疫不能棺殓者,每人给银二两,修建房屋。依学生愚见,朝廷可从流民之中招募青壮者,规整编制,计其工时配发钱粮。此策行之,待渠成之日,屋成之时,其中流民亦可返乡,且青壮者入工程,贼祸一举消弭,又可解壮丁不足之忧。


【虽已答完全部,略思忖之下,不得不多言几句】

灾情可大可小,皆该防患于未然,故学生冒犯多言,正如管子所述十年之际,莫如树木。兖州之地处江南,宜令准旧制艺桑枣外,别课民树榆柳,为河防,以时决塞,虽凶败水旱,使民有所耘。青州干旱之地,可种植耐旱耐寒之物,并相应减少粮税,以供平日储之。

学生浅见,还望大人指教。

安然✘ 发表于 2013-7-28 23:27:59


[归座静听诸生应答,未几,第一题毕,第二题出。大奡隆安六年,青州炎旱,兖州洪涝。彼虽年幼,亦晓灾民流离,饿殍遍野之惨象,每思及,痛心疾首。]

[潜思间,几位举子相继应答,皆显一片拳拳之心,令人宽慰景仰。待声歇,起身礼,虔诚而答]

大奡隆安六年之天灾人祸,惨象深刻,危乱极广。有识之士无不忧思拟策,学生也每每虑及。

其一,二州赈灾
天下之大,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子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为君为父者自是殚精竭虑与民共苦。赈灾,需要赈济的不只是财物,更兼人心。生存,谓人之本能。于灾难之中,于乱中,人们会迫于形势去做一些本不愿之事,比如逃亡、比如偷抢、甚至于是谋反。而行为是由心而生发的,若可适时安定民心,许多灾祸当可消匿于无形。
终上所陈,除拔库银,开官仓,调邻近、便利州府钱粮外,为君者以身作则削减用度,以节俭物资与灾民,而后必六宫效仿、百官顺应、乡绅从善如流。当政者之影响力不可限量,施舍与甘苦与共更加不可同日而语!
如此,虽困苦,却有为君上者、为父母官者及同胞同舟共济。衣食供给,民心安定,自流散者微、减少死伤瘟疫,偷盗不生,无人思反。即杜绝衍生之后患,又增强了君主威望、民心团结。

其二,解决瘟疫
灾难导致人口大量流亡,兼之禽畜尸体遍野,尸体腐化病毒以燎原之势滋生蔓延,瘟疫便接踵而至。
民为天下本。君主发诏承担责任以抚民心,火速调派、征集医生免费施药抗疫。
根据疫病的特点,隔离治疗、尸位焚化。张贴榜文、讲解病理。教化灾民保持环境通风整洁。死者焚化后给予安葬,遗孤予以扶养。
增设专司瘟疫防治之官吏。将病理详细记录在案,以思更妥之良策备后世应对。设置边境检疫。

其三,灾民流散
官府贴榜文赈灾安定民心,灾难严重地域暂不适居住者,由官府组织移民就食。
于已流散者,各府县辟地收容、发放衣粮、医治病患、租种田地,以期故土重建后返乡。
于违法乱纪者,酌情处理。为存活而求生者,晓之以理安定民心。趁乱生事者,严惩不怠以儆效尤。

[略顿,继言]

君正、臣贤,万民则幸矣。为政自求满朝贤明,若不能,于此灾乱之际便更需慧眼。务选忧民之臣,务必赏罚分明。
灾时赈济,灾后与民生息。官府相助灾民重建乡土,视灾情减免赋税。青州开渠,植耐旱之作物,如荞麦甘薯。兖州固堤,开塘放鱼植藕。

[语毕再施一礼,缓言]

此为应对之策,若为长远计,学生以为:
其一,如金举子所言,开渠引兖水入青。历时虽巨,功在千秋。
其二,广植林木,可固土、防风沙。寻适宜二州之作物倡导种植。酌情减免赋税,与民生息、囤粮以备灾害。
其三,钦天监察据历年时录,预测旱涝。朝廷据此作防,事先发布榜文告之,据灾情有秩序的赈济医治移民,不使民失所无依、不使祸乱发生。
其四,上位者可亲为、可遣官员于易受灾城池巡视抚民,印稿书册,告之万民绝不相弃、并教化应对之法。使民皆沐皇恩;使虽有灾而不俱;使之渐成秩序、井然不乱。

君若以民为子,民必以君为父。如此,灾祸何惧?如此,国胡不兴!

[语毕深揖入座]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隆安十五年文举考场】